![](https://img.haomeiwen.com/i4831588/5c892557d6f8281c.jpg)
书看多了,口味难免挑剔。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能够让我“且读且珍惜”了。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个例外,舍不得太快看完,已情不自禁地开始翻第二遍。小说明晃晃的真实,晃得人欲罢不能。其独特的自传体风格,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
故事发生背景在解放前国民党统治️的重庆,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小说没有炫彩夺目的情节构造,只有冷峻的展示,让我读出了一个写作者罕见的真诚。
自有文字传播以来,文学的发展态势逐渐式微,从《诗经》时代的全民文学,发展成只有识字的人才能参与的书写活动。作者居庙堂之高,多数人对民间疾苦不屑一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圣贤文是也。所谓文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看似高雅文字游戏,供少数人自娱自乐。
虹影写《饥饿的女儿》,独树一帜。小说采用大量的白描和心理描写,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她的文字,拒绝言不由衷,拒绝故弄玄虚,拒绝隔靴搔痒,直接拷问人性,责问苍天。
文革时期的奇葩荒谬,在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意识形态的撕逼掐架,给了人性之恶巨大的放纵空间,惨绝人寰的迫害大戏轮番上演。难以独善其身的小人物群,被历史洪流洗刷得血肉模糊。
很多作家避之不及的大饥荒、个人崇拜题材,作者选择直接面对,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没有批判精神的软骨头文人,如同没有脊梁肉虫,永远站不直,走不稳。写作者需要具备格局和情怀,需要刮骨疗伤的反思精神,习以为常是慢性毒药,会逐渐吞噬我们的宝贵的创造力。
小说鲜明的写实风格,颠覆了以往的人物塑造公式。“母亲”的形象,不只是无私奉献,伟大纯粹,还有情欲、出轨、脏话连篇,有抗争也有妥协……“母亲”由神做回了人,真实可感。从根本上摒弃了主流文学塑造母亲形象的伟正高的写法,和概念化、面具化彻底决裂。
剧烈的矛盾冲突,依然是小说之魂。在贫瘠的土地上,在饥饿的年代,欲望依然野蛮生长。瘦弱的小女孩儿,要对抗家庭里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生理期的不期而至,不经商量地强化着她的性别认识。她被有妇之夫——历史老师的艺术气质迷得神魂颠倒,却在最清醒的时候交出了自己的贞操,坦然之后,又要面对无边的落寞。亲生父亲寻亲,她断然拒绝,把体贴和关怀加倍给予养父,又在亲生父亲去世之后失声痛哭……
悬疑式的写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我”要破解自己的身世之谜的线索贯穿全书,让我一开始就陷入了“焦虑”,进而不忍弃读。我的神经被真实感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直到读完全书后沉思加叹息。
《饥饿的女儿》给我们示范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艺术的化境,大约是大巧若拙吧。虽然文笔稍显粗鄙,但是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