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几天前与朋友聊天,问他在干什么。
他回复说自己正在为一个策划案焦头烂额。
在这方面朋友算新手,他原来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机缘巧合下接到这么个活,老板好像还挺急着要的。
我一听立马会意,赶忙跟他说你先弄,有时间再聊。
可他却没有撒开手机,继续对我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摊上这么个突发情况。我没做过,老板又不教我,不教也就算了,还要的这么急,我这一个字都没憋出来,拖了三天了。
这让我有点好奇,朋友并不是懒惰的人,怎么任务在那摆着愣是不做呢?
朋友坦言道:就是总觉着……还没准备好,有点手生;本身自己就是外行,做起来容易出差错,又是要交给老板看,仓促下手的话,总担心差点儿什么。
这话让我恍惚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便认真劝他说:赶紧做,现在就做,别要求自己做得好,先保证自己做得完。这方面我了解,策划案一般都是要改三遍的,第一稿有个大概就行了。
朋友听后大喜过望:嗨,我们老板都没告诉过我,那我还怕什么了,这就写!
当晚朋友通宵达旦尽自己全力完成初稿,并在第二天按时提交。
今天一早朋友发微信报喜: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天赋,不是说一般都得改三遍吗?我们老板看了初稿后就说不错,不用改了,还在例会上夸了我!
我憋不住乐,心想自己也并不知道要改三遍这码事。我也并没有帮到他什么,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帮他把心里的那句“我感觉我还没准备好”给抹掉了。
2.
“我感觉我还没准备好”,这句话可以说是很多拖延症患者的心魔。
拖延并非懒惰,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障碍:总以为自己做不来,总想再准备准备,总惦记着等到万事俱备的一刻,一口气吃个干净利落,于是,在行动上便一拖再拖。
每个人都会遇上几次想拖延的状况,毕竟每个人都会遭逢“手生”时刻,这时人的心态就像被卡住的车,其实给个油就过去了,但如果你把火一熄,打算从回忆发动机原理开始全盘运作,那手生,就变成手凉了。
去年年底,我将一本书稿交给出版社,对方对内容很满意,想让我为新书写一篇序。
我心想序这东西要放在卷首,那重要性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重要,可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落了俗套,于是迟迟不落笔,从学习“写序的格式与方法及注意事项”开始,到研读一些好书的序言内容,看人家都是怎么写的。结果是越研究心越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等对方过来询问时,我猛一抬头,小半年过去了……
我一咬牙一跺脚,杀下狠心要求自己即刻动笔,一天之内必须完成。
别说,人还真是被逼出来的,不写的时候觉得处处是砍,哪哪不妥,这一真刀真枪动起笔来,虽然偶尔也会遇到磕磕绊绊,但明显更有针对性,起码真正知道哪里需要收一收,哪里需要加强了,然后一切就像被荡起来的秋千一样,许多静态中无解的问题动态下迎刃而解,仿佛就是自动的。
不消一个下午,初稿顺利完成,可笑的是学的那些方法几乎没怎么用上,遇到的具体矛盾和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多半都是当场临时敲定的。
对方发来信息夸赞:好,写得真好,果然是慢工出细活!
我盯着手机发着愣,哭笑不得。
3.
经历越多越发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迈步上路,便是最好的准备工作。
记得一次过年回家,与亲戚家的表弟聊起来。
见他也不小了,话赶话问他:还单着吗。
他苦笑着点头,连说遇不着合适的。
我一听这结论以为他情史漫长,便开玩笑问他谈过几个。
没成想他说,一个没谈过。
按照没有调研便没有发言权的思路来看,这就不“科学”了,没谈过,怎么能看出不合适来呢。
表弟给的理由很丰盛,但多半都是以“我觉得”开头,或是“我猜测……”到最后,竟然拐到了星座。
我不禁感叹:感情这东西,合适固然重要,但合适与否,站在起点是看不到什么的,没落到具体的实践,多数的反馈都是自己意念的投射。更何况爱与被爱真的是种能力,而这能力又有大部分从过程中习得,抛弃过程给双方提早下结果,会错过很多。
表弟接下来又抛出一段令我耳熟的话:我感觉我还没准备好,我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最优秀的,然后等那个对的人一点点走近我。
这话听起来很对,但其实是个悖论,就好比你发誓要除掉恶龙,但又不肯上路,理由是还没拿到神兵利器,但神兵利器就埋在恶龙住所的下面,你不上路是永远拿不到的,然后又有人问你怎么还不上路,你说还没拿到神兵利器……这就掉进死循环了。
所谓更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更更好的自己,也不是像憋大招一样憋出来的,它存在于前路中的一点一滴,等着你在行路时开拓收获,不行路,则没有,踏一步,便看见了。
后来,表弟终于收获了爱情。
有意思的是,第一段感情结束时,女方对她说:你真的足够优秀足够好了,但咱们确实不合适。
结婚的时候,妻子告诉他:比你优秀的人很多,但还是觉着咱俩最适合。
表弟后来说起时还打趣地问我:你说我以前都准备啥呢……
4.
曾听一位很幽默的老师聊起人的思维习惯。
他说:“人可以分两种,一种人的口头禅是:时机尚不成熟,等我如何如何,我再干点什么。
而另一种的宗旨是先把坑占上,先上车,然后缺啥补啥,与前者相比,思路是倒过来的:我先干将起来,然后看我需要如何如何。”
表面上看,第一种人的想法比较稳妥,但一上手就发现,准备?你是怎么也准备不完的。
第二种人也不是无头无脑地乱撞,他们也给自己摸索的机会,在路上的前几米,其实就是他们的准备工作。
而且,这种在实操环境下的“准备”,拳拳到肉,更具针对性,步子一迈,方法和资源自动就往脚下聚合。
所以,实践,其实就是在学学习,恋爱,就是在学怎么爱,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找工作”,时刻行动着,才是真正的时刻准备着。
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要下厨。
我拦过来说:今天我做顿饭给您吃。三下五除二,几盘菜上桌。
母亲又喜又惊:你什么时候学会的做饭?
我自己也琢磨了下,确实记不清了。
母亲再问:有人教你吗?
我连连摇头。
她便更纳闷,我也一时说不出个所以然。
吃了一会,我猛然想起点儿什么,继而哈哈大笑,兴致勃勃地跟母亲讲起:有天晚上,你和父亲出门,我自己在家,后半夜时饿醒了……
End.
各平台开白等事宜请联系助理微信号:N18245033040
网友评论
同是好文😀
每次想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告诉自己有时间再叠吧!
日记没来得及写的时候,也告诉自己明天再说吧!
然而大多数都是一拖再拖!😀
学到无论怎样,先做起来再说
1.朋友因追求完美迟迟不动笔写策划案,作者的话让他及时完成,并获得好评。
2.感觉还没准备好是很多拖延者的心魔。作者用自己曾拖延后迅速完成新书写序的经历证明以上观点。
3.以表弟的婚恋事例证明了“完美比完成更重要。”
4.分析两种思维习惯,时刻行动者才是时刻准备者。用自己学会做饭的实践结尾。
1.朋友因追求完美迟迟不动笔写策划案,作者的话让他及时完成,并获得好评。
2.感觉还没准备好是很多拖延者的心魔。作者用自己曾拖延后迅速完成新书写序的经历证明以上观点。
3.以表弟的婚恋事例证明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分析两种思维习惯,时刻行动者才是时刻准备者。用自己学会做饭的实践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