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能够张大嘴巴,敞开腮帮子,不计后果的吃糖分含量较高的食物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在早餐店里,尽管店家根本不会限制你用店家的白糖,泡你掏腰包买来的豆浆,但是,能够在豆浆里放糖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更别说是胆儿肥地多放一点糖了。
小的时候,能够在粥或饭里泡上一勺白糖或红糖,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享受到饭菜加糖这种待遇,大概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生病了。妈妈会破例地把保障家里一年食用总量的一市斤白糖,从秘密的地方拿出来,(如果放在明处,会被家里的几只馋嘴猫们早早的给干掉的)在我的粥里加上一勺。那甜甜的米粥一下肚儿,头痛脑热瞬间治愈了一半儿。
二是过年了。拌一个冰糖萝卜,切一盘西红柿,在上面撒上一勺亮晶晶的白糖。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在预备过年吃的豆沙包的红豆馅里伴上几勺白糖。
除此之外,再也不可能见到白糖的影子。凭票供应的白糖只有这么多,你再有钱,也没地儿买去。
物质匮乏限制了人们的生活需求,限制着各家各户的生活品质,但是并非都是绝对的坏事。单单地就糖的合理摄入,倒也间接地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前几天,有个同学在朋友圈晒自制美食,其中一道传统大菜就是我们曾经的最爱:西红柿拌白糖。
看到红红的西红柿上面那一层厚厚的、曾经让我们垂涎欲滴的亮晶晶的白色沙糖,我都恨不得把手伸进屏幕里为他点赞。
这种深深刻在脑子里的美好,也许打小就埋下了根儿,作下了病。
没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