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明朝政权,东征西伐统一天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思考如何治理天下。
从秦朝时期开始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千年,朱元璋却对它产生严重的不满,因为它把大部分权利集中在中书省和宰相手中,皇帝的实力权利被瓜分,大大降低了皇权。朱元璋认为:“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他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于是,去宰相的想法在朱元璋思想里逐渐强烈。
但宰相制度毕竟实行千余年,即便是皇上,也不能说去就去。朱元璋明白去宰相制度,是动一发而牵全身,他是个心思缜密的开国皇帝,所以他设定了堪称完美的计划。
首先,朱元璋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省),各行省另设提刑按察司,又设都指挥使司,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他们不相统属,各自直属中央。这样,原来由行中书省长官总揽的大权,便一分为三,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司法,军事。三者互相牵制,凡遇到重大政事,就要有都、布、按三司会议,上报给中央的部院。由于三个部门都分别直属中央,原来地方长官的权利就被削弱为三分之一了。
其次,朱元璋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了改革。当时中书省大权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在胡惟庸之前,宰相是李善长和杨宪,因为朱元璋觉得他们不够听话,不能按照他的意志行事,所以废了李善长,杀了杨宪,让谨慎听话的胡惟庸上位。但是,胡惟庸并没有始终如一保持听话,他逐渐开照宰相的职权行事,“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对此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改革地方官僚机构的第二年,借元勋重臣压制中书省等机构权力。朱元璋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这就把中书省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终于以阴谋政变的罪名杀了胡惟庸。罗织胡惟庸的罪状是:组织党羽,收集军马,勾结倭寇和蒙古,请兵为外应等。朱元璋乘机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于六部,相对提高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终于废除宰相制度,去除朱元璋心腹大患,他觉得可以以他自己的意志统一天下了。然而对于废宰相以后皇帝担负的繁重工作,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后来创建的内阁和内阁首辅机制,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其弊端明显,不比丞相制度好多少。皇帝权利大了,责任也多了,但精力是有限的,不得不设计大理寺通政司锦衣卫镇抚司等诸多机构为皇帝服务,后世演变成东厂西厂等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不得不提的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一再扩大范围,最后株连被杀者三万余人。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被杀的有陈宁、涂节等数人。以后又加胡惟庸以“通倭”、“通虏”和“谋反”的罪名,并不断牵连扩大。十年后,到洪武二十三年又兴大狱,于是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昇、毛麒、李伯昇、丁玉等,都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