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诗词赏古说今国学与传统文化
《红楼梦诗词赏古说今》之(6)——“身后有余”不肯缩手,“眼前无

《红楼梦诗词赏古说今》之(6)——“身后有余”不肯缩手,“眼前无

作者: 鲁安尧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21:13 被阅读31次

        贾雨村第一次考取功名做官不久,便因“贪酷,且侍才侮上”被参罢官。担风袖月,来至维扬,聘受西宾、做黛玉启蒙。

        偶一日,游至“智通寺”,上书门联一幅: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此联,乍看无甚出奇,细考却大有文章:

        其一,众所周知,曹雪芹文无赘笔,在此不惜文墨,写下大段文字,工笔细描贾雨村游山玩水间,偶遇一“门巷倾颓、墙垣剥落”之寺,且名曰“智通”,作何用意?其二,“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楹联,旨在警戒谁人?暗伏何事?其三,贾雨村观此联“文虽甚浅,其意则深”,料到寺内“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得道高僧,却不曾想是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答非所问”的龙钟老纳。曹大师用此黑色幽默,针锋何指,寓刺哪个——是“愚”僧?亦或雨村?

        笔者初读红楼,此节一略而过,并无甚留意;再读红楼,稍有警觉,但仍未甚解;至后来屡次细赏红楼,前后贯通思量,用心品味琢磨,方有浅获:大师匠心,暗用“风月宝鉴”笔法,将贾雨村谪游“智通寺”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正反对照,并设笔暗伏雨村借荣府之势“复起”、再入官场后,“身后有余”却不肯缩手,渐步“眼前无路、难以回头”之困境。

        雨村文才当有,却操守窳劣,堪当“泥作的”浊男俗物之化身。“智通寺”本是其“太虚幻境”,理应在此洗浊脱俗、警醒了悟一番。岂知,恰如宝玉游历太虚幻境却未能开窍一样,亦是“痴儿,竟尚未悟!”的了局。只是,虽同为“痴儿”,二人“迷津”却迥如天壤:情种宝玉,不解警幻仙姑“意淫”之劝——痴之在“情”;俗吏雨村,未懂古寺老僧“好了”之歌——迷之在“利”。境界分野,缘此而始;人生踪归,亦由是而别。

        笔者深许爱玲平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至于贾雨村最终结局何如,因《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遗失,确确不敢妄加揣测。但曹师以“智通寺”楹联设伏,其归宿已颇露端倪,即便后篇迭散,读者亦尚可窥豹之一斑。

智通寺与太虚幻境

        细品红楼,笔者顿悟,如梦乍醒:大师笔下,“智通寺”和“太虚幻境”两相映衬,其用意,是拿“情天”与“俗世”对比,拿“情痴”与“贪吏”对照,一天一地,一虚一实,一情一俗,巧以“世俗之龌龊”凸显“纯情之可贵”,鲜明揭橥曹雪芹写《红楼梦》“大旨言情”之旨归。

        如今,再读红楼,再悟此联,心有三叹,复有一警:

        一叹雨村:智通寺中智未通,老僧舌钝耳也聋。不识仙人真境界,只缘身陷俗尘中。

        二叹宝玉:太虚幻境迷情种,警幻教诲亦难明。一腔无邪真情在,情天幻海情不情。

        三叹雪芹:大师匠心布谜丛,伏延千里始觅踪。十年枯笔红楼梦,点化顽石辟鸿蒙。

        今世一警:劝君莫忘初心志,劝君勿入淖泥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是一场空。

        悟此,甚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诗词赏古说今》之(6)——“身后有余”不肯缩手,“眼前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dm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