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蜕羽重生贯古今(二)

作者: 花诺尘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09:20 被阅读193次

    摄影/文字:诺尘

    滕王阁

    举步前往第二层,在正厅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一幅巨幅壁画《人杰图》,图上所绘为江西省自先秦两汉至明末的80位名人,其中包含有张道陵、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汤显祖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

    第三层为明层,居于主阁中央,四面檐下挂有四幅巨匾,自南方始顺时针来看分别是“栋宿浦云”、“水天空霁”、“朝来爽气”、“江山入座”,这些均为清朝顺治时期修复滕王阁时所拟。

    滕王阁

    三层中厅前有一幅壁画《临川梦》,取自元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名篇《牡丹亭》中的故事。当年汤显祖在创作完《牡丹亭》后的首次排演便是在滕王阁,这也开创了滕王阁演出戏曲的先河。

    在向上来到四层,正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壁画,壁画名称为《地灵图》,上面所描绘的是江西的名山大川,画风飘逸,层次分明,展现了江西河山的钟灵毓秀之感。此图再结合第二层的《人杰图》,便组成了人杰地灵四字,寓意此处为人杰地灵之所在。

    云雾缭绕

    第五层也为一个明层,是在滕王阁可向外眺望的最高点,来到回廊处,可看到赣江水源源而来,远处水天相接,雾气萦绕,果然是一色之感。在近看两岸风光,在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似跃入云层,展现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让人不免有些许时代轮转迅捷的紧迫感。

    回廊行走,环顾四周,可看到檐下的四块匾额,上面分别刻着“南溟迥深”、“北辰高远”、“东引瓯越”、“西控蛮荆”。

    东引瓯越

    收回目光,回到大厅内,在正厅的墙壁上挂着16块铜板,上面所书的便是王勃当时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序》。在铜板前还立有一个铜像,便是王勃。

    王勃

    在第五层还挂着一幅《百蝶百花图》,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绘蝶一事而作,相传当年李元婴被贬隆州后,钟情山水,研习作画,隆州蝴蝶多,李元婴观其翩翩曼妙,心头甚爱,便苦练画蝶。未曾想,几年以后,他所画蝴蝶被众人所喜,更是有了“滕王蛱蝶江都马”的美誉。

    同时在第五层的两侧,还有着福寿二字。

    天下第一寿

    寿字为一木雕字屏,一个巨大的“寿”字雕于中央,上方一匾书着“天下第一寿”。这个屏风乃是光绪皇帝亲笔,庄园曹鸿勋所立,末代帝师朱益藩题匾,如此一看,倒也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寿。

    百福

    福字则为百福木雕,中间一彩色巨“福”四周环绕着各种字体所书的“福”字。看到这个百福木雕,让人不禁想起一个关于滕王阁的描述。中国建筑自古便讲究风水,一般当地的最高标志性建筑均被建造在风水宝地,以期聚集天地灵气,吸收日月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江水边,历来被人们誉为“水笔”,古人云:“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由此可见滕王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滕王阁受各朝代重视,屡毁屡建的原因。

    滕王阁

    告别五层,前往六层,便来到了游客所能涉足的最高层,在东面与西面各挂着一块苏东坡所书的滕王阁巨匾。

    在这一处可以最近的看到滕王阁上方的圆拱形藻井-九重天。藻井24组斗拱由大至小,排列,自上而下共计12层,取意一年中所含12个月、24个节气。其实滕王阁明三暗四,再加上底座处的两层,便正好是九层,不得不赞一声设计精巧,心思远虑。

    游览完主阁内部后,便可乘坐电梯下行,可来到底座内的空间里,这里有一个华夏圣旨博物馆,里面藏有明、清时期的圣旨,另外还有一些名家真迹,同时还有一些官服、用具、武器供人参观。看着圣旨,想象着电视剧中由公公宣读圣旨的场景,不免多有唏嘘,当年皇帝金口玉言,当真是一声令,而万民臣服,一句话都能更变一个历史进程,真是苍生系于一人之口。

    展厅

    在华夏圣旨博物馆相对的一个展厅里,则展出的是历朝所修建的滕王阁的模型,从这些模型中便可看出滕王阁的历史演进,1300余年的滕王阁,多次散于尘嚣,现在也就只能从这些模型上观瞧一二。

    走出主阁,沿回廊向北面走。台座下方,有南北想通的两个人工湖,在背面的湖面上方建着九曲风雨桥,来到桥上,凉风习习,江南雨季味道甚浓,置身烟雨中,静享无忧时。

    滕王阁

    前面是滕王阁的附属仿古建筑群,闲云亭、墨香堂、滕王戏院等等建筑错落排布,设计排布精巧,由远及近,无论处于何种角度,均有风光可循。每过一段就回身望望滕王阁主阁,高大的阁身在碧树烟雨的衬托下,添了几分柔情,在添上湖面倒影,微波一散,更添婉转。让人不禁想穿越回古时能在此听上一曲《牡丹亭》。

    曲意流欢,阁蕴古今,幸而滕王阁历经磨难,再立于此,否则世间就少了这一盛景,岂不太过可惜。

    (完)

    滕王阁 滕王阁 滕王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滕王阁·蜕羽重生贯古今(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db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