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心理
「骑驴找马」与「完美主义」

「骑驴找马」与「完美主义」

作者: 丁一AT | 来源:发表于2016-08-30 15:37 被阅读58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我性格中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完美主义了:做任何事情都苛求完美,结果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害怕出错,导致逃避、拖延。

    一次吃饭,跟一位教古筝的老师聊天,说起自己完美主义问题。他说,完美主义者也许适合搞艺术。大致意思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艺术家恰恰是要去创造完美的东西,所以完美主义者正合适。

    姜文正是这样一个要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相关的段子大家可能听了不少,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鱼鞋”的故事:

    在小说《天鹅绒》里,疯妈因为两斤猪肉而疯,在《太阳》里,疯妈因为一双鱼鞋而疯。

    鱼鞋是《太阳》里“疯妈”周韵穿的一双绣花鞋,也是表面上引起疯妈发疯的原因——她的鞋不见了。

    许建树(服装造型师)的任务是做这双鱼鞋,他也差点被鞋逼疯。

    许建树设计的十多种鱼鞋方案被姜文一一否定,于是跑去贵州一个据说刺绣很拿手的村子,村长调动了三十多个刺绣女,给他绣了一双。姜文拿到鱼鞋问:“能不能把鱼鳞绣得像海浪?”

    一个“海浪”,把许建树打去了云南剑川,他找到一位七十六岁的民间刺绣艺人共同钻研。“海浪鱼鳞”达标了,可姜文又有了新要求:鱼眼睛要像活的;鞋底厚度要是现在的三倍;而且要十三双不同大小的。

    距鱼鞋拍摄还剩下五天,许建树一边在云南安排鞋底,一边把鱼鞋样品带去贵州,两地十多个刺绣工,四天四夜连轴转,还出动了当地省长秘书。

    现在屏幕上的这双绣花鞋:鞋底来自云南剑川,鞋面是贵州水族的马尾绣,鱼眼睛来自云南大理。“光这双鱼鞋就比一辆车都贵。”许建树说。

    我之前总有个疑问,姜文如此追求完美,为何又能够有那么高的效率?(姜文是否效率高是可以讨论的,这里先欠下一篇文章。)

    直到看到《骑驴找马》这本书,才有些明白其中的原因:

    记者:据说您和您的团队在工作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骑驴找马”,这代表怎样一种理念?

    姜文:就是稳步前进。没找到马的时候,先找一匹驴骑上,边走边找,最终的目标还是马。原地踏步是不会有收获的。

    编剧述平也解释过“骑驴找马”的含义:

    述平:所谓骑驴找马,就是在没有马的情况下,先把驴骑上,不能等有了马才如何如何,先上了路再说。而“让子弹飞—会儿”又是另外的意思了,说的就是子弹打出去了,别急着马上就看到结果,从容—点儿,自信一点儿。这两个意思都挺好。都是创作者应有的心态。

    这看起来挺明显,却并不是容易真正弄懂的,要说做到就更难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在《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中对知道与懂得的思考)

    顺便提一下,“如果你不懂的,你就看不见”是有道理的。

    还有人说,“你只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也是有道理的。

    “你总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也是有道理的。(总有人能从姜文的电影里看到“隐喻”就是个好例子。)

    “骑驴找马”是非常智慧的创作心态,有助于应对完美主义以及拖延症。据说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初期,就贴了一些标语在公司,用于提醒员工。其中一个我很喜欢: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是类似于“骑驴找马”的心态。

    另一个跟姜文非常相似的完美主义者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性与暴力是微信独家利器》中,作者描述了张小龙的控制力与完美主义:

    他对微信细节的苛求令他手下工程师们恐惧。

    大到一个按钮应该在左边还是右边,小到一个图像差了几个像素,都是他需要考虑很久的问题,很小的细节都足以让他和产品经理通宵地争执。而到第二天上午,产品经理们就要带着头晚的修改意见和工程师重新做出成品,送到张小龙手中。

    一次,张小龙问一个同事,微信3.1与3.0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对方说没看出来,张答:会话列表每一行高度少了两个像素。

    一些批评者认为,张小龙的完美产品是建立在不惜耗费员工的生命反复试错得到的结果,张小龙对产品的偏执追求也被他的反对者视为独裁。但就连他的反对者也承认,“张小龙是一个牛逼的人,牛逼的人玩独裁是可以做出牛逼的产品”。

    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本质上就是运用了“骑驴找马”的思路:快速实现、快速发布、快速迭代,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新一轮的循环。张小龙把这种方式运用到了极致,风雷麦子描述了开发微信时的工作流程:

    1.每天下午四点,是微信高级产品经理、开发经理、运营总监和设计总监的上班时间,

    他们要做的是体验上一个版本。

    2.下午七点钟,这帮人开始讨论体验的这个版本有什么问题、哪些需求不到位、哪些设计不合理,讨论到凌晨三点时,开发经理他们就走了。

    3.剩下高级产品经理和总监继续讨论,比如下个版本做什么功能、今天做什么功能、应该怎么做,大概到五点多,这批人也走了。

    4.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开发设计产品部上班了,他们先回顾了昨天讨论结果的邮件,一个小时后马上开始产品开发,一直到下午4点。到了下午4点那帮人来上班的时候,新的版已经出来了。

    如此循环往复。

    在《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中,作者告诫程序员不能过度追求完美,因为代码不可能是完美的:

    在某些方面,编程就像是绘画。你从空白的画布和某些基本原材料开始,通过知识、艺术和技艺的结合去确定用前者做些什么,你勾画出全景,绘制背景,然后添入各种细节。你不时后退一步,用批判的眼光观察你的作品。常常,你会扔掉画布,重新再来。

    但艺术家们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懂得应何时止步,所有的辛苦劳动就会遭到毁坏。如果你一层又一层,细节复细节地叠加,绘画就会迷失在绘制之中。

    不要因为过度修饰和过于求精而毁损玩好的程序。继续前进,让你的代码凭着自己的质量站立一会儿。它也许不完美,但不用担心:它不可能完美。

    姜文拍《让子弹飞》的时候,还有个口头语:“七成”!这也是为了避免剧组苛求完美:

    崔永元:你的导演的电影,产量特别低。是吧,现在就四部……

    姜文:这赖述平,就是坐在那中间这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电影。但是,他就不爱给我弄电影。

    述平:其实我跟姜文导演合作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在扯闲篇。真正谈剧的时候本百分之十的时间都不到。

    崔永元:这跟谢晋导演完全不一样(笑)。您接着聊,他是不是对剧本特别挑剔?

    述平:应该说是吧,你看,他能找到六个编剧来写《让子弹飞》。

    崔永元:你们六个编剧怎么合作?

    姜文:我是怕你累……

    述平:我们不是在一起合作,是一人来一遍,往上涂色。

    崔永元:有可能第二个编剧会把第一个编剧的全推翻,是吗?

    姜文:这不会……

    述平:这肯定是这样的……

    崔永元:(跟姜文说)你喝水。(众人笑)

    述平:但每前进一步的时候,它会有一个提高。

    崔永元:怎么保证第二个编剧的这一稿就能比第一个编剧的前进一步,而不是后退一步?

    述平:这得导演来把握了。

    雪纯:他是不是特挑剔呀?

    述平:挑剔,特别挑剔。就是拍《鬼子来了》的时候吧,那演员不是都有胸牌嘛,都要把自己名字写上,里面都要写上,你知道吗?拍不到的也要写上,他不是说要拍这个东西,他就是要你觉得这东西是你的。

    崔永元:他要求你找到真实的感觉哈?

    雪纯:所以,我看述平老师特疲惫,刚才一直在这儿拧眉毛什么的。是不是跟特挑剔的人合作就这么累啊?是不是刚被他折磨完啊?

    姜文:其实不挑剔,你非让人说他肯定犯难,不信你问问小郭(编剧郭俊立),我经常说七成哈,七成就够。

    雪纯:但这七成是指在你实现的过程中,还是在剧本生成的过程中?

    姜文:《太阳》,如果它算九成,我们算七成。“七成”,这一直是我们的口头语。

    述平:《太阳照成升起》使了十成的劲,这个我们要使七成。

    姜文:对对,是这个意思,就比《太阳照常升起》差一点。

    说了这么多,你要问我是否解决了自己完美主义和拖延症的问题?我必须诚实地回答,并没有……

    我写下这些,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与反省。当然,如果能对别人有帮助,也是很好的。

    改变自己实在是太困难了,有句话叫做“性格即命运”,很有道理的。

    就像我在《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中讨论的,如果我做不到克服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本质上还是因为我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并没有真正弄懂自己问题的根源。我想这会是非常困难的,也许需要一个痛苦、漫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骑驴找马」与「完美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of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