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提升类干货泛学体系丛林法则
如何成为专家?专家的成长路径 --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

如何成为专家?专家的成长路径 --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

作者: 拙觉 | 来源:发表于2015-01-24 05:49 被阅读2960次

    写在之前:新年伊始,许下了一个心愿,每周看完一本书,写读书笔记[1]。新年以来的这三个星期,读完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天才》,《学习之道》,同时补充阅读了Anders Ericsson相关文章,算是做到了自己的承诺。

    虽然专家这个词在目前在中国已经被玩坏了,但本文还是很严肃的来讨论“专家”,甚至在这些书中,其实大多是指杰出的人才,国际水平的专家。

    一谈到杰出,大家追溯原因时第一反应都会是天赋才能。从知乎上那几个热门的话题,例如高智商的体验和智力碾压,可见一些端倪。

    我目前暂时的结论是,天赋才能的差异应该是先天存在的,但这并不是造就杰出的唯一条件。

    但另一个更具有启发性意义的结论是,天赋的一部分差异,会在成为专家的训练中被抵消掉,不再变得起显著作用。

    是天赋还是训练造就了专家?

    先天与后天的争论纠缠了许多世纪,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两者共同都起了作用,但这个答案还是有些简单,没有指出其中的详细机制,并且没有指导价值。

    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几个命题:A训练B天赋C成为专家

    if A, then C?只要训练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个命题目前来看是错误的,Ericsson在其文章(Ericsson, Krampe, & Tesch-Römer,1993)中作了描述。常识也告诉了我们,尽管有些人一直在从事某项活动,但他不一定做的很好。

    if C,then A?成为专家是否必须要通过训练?这个命题为真。即便如莫扎特,毕加索等人,没有十年的训练,也做不出后来成就。况且,研究(转引自Ericsson et al., 1993)发现,毕加索在早期,画作水平虽然不错,但也还是达不到专家水平。

    If B, then C?只要有了天赋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个命题也是错误了。参见Terman当年选拔一批“天才”的案例(另见《异类》)。前段时间,国内对高考状元的发展状况报道,也算是侧面反应了这一命题。

    If C, then B?成为专家必须需要天赋?这个命题也基本为假。参见Ericsson的文章,以及达尔文,Santiago Ramón y Cajal等人的回忆。当然,并不是说弱智也可以成为专家,而是,成为专家并不需要我们平常以为的-不同于常人的天赋。

    如此综合来看,我们目前只能肯定“成为专家必须要通过训练”。实际上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说明在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中,哪个的重要性更大。如此来看,训练是必须的。

    怎样的训练,以及训练如何能够帮助人克服先天的劣势从而成就专家?

    接下来,就要谈到一个这几本书都涉及到的一个关键概念,“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s”,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洞见。

    很多研究,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也告诉了我们,并不是只要去训练,就一定比别人好。这里头固然有一部分天赋能力的差异,但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的训练,是否真正有效?

    刻意练习,就是每次去挑战一点点自己的能力舒适区,每次有针对性的挑战练习,它有如下特点:

    1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做到了什么程度,哪里做的不好,知道该怎样继续去做

    2有持续不断的反馈,从来评价自己的每一步表现

    3很多时候自己无法给自己反馈,优秀的老师在身边很重要

    4可以重复多次,通过尝试性的不断迈出提高的那一步,做的不好,就再试

    5过程是枯燥的

    6每天用于真正的刻意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Ericsson发现,2-4个小时是理想的,超过4个小时,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读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便能体会到他提到的“划小圈”,“回顾总结”,“寻找良师”的意义所在,都指向了一步一步更快更好的构建自己的能力。

    前几日看到一则新闻,说南少林武僧释理亮水上漂118米,破了世界记录。仔细看看曾经的这份报道,就可以看到他的轨迹,2009年15米,18米,2010年28米,然后再是50米,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原理。

    光光了解到刻意练习的特点还是不够,我们依然会有一个深藏的错误信念,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会发觉,同样是做一件事,似乎我们身边总是有些其他人,做的就是比我们快,比我们好,即便他们入门还很晚。于是我们便会觉得天赋能力不可超越。我猜,可能存在天赋能力的差异,但更可怕的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天赋能力是固定的,是不可发展的。天赋这个词比较有迷惑性,我们还是用能力来描述。

    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当儿童认为能力是可发展的,他变得更加努力,最终是他的成绩真的就更好了;当儿童认为能力是不变的,一旦儿童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便不再去努力了。

    其实我们仔细来想想,能力背后所体现的哪些元素,哪些是可以发展的。例如,能力体现在知识领域上,有知识结构和框架,有知识结构的灵活性(理解力和深度),有知识内容的记忆和提取,等等。即便我们天生上,记忆速度慢,理解速度慢,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练习”,最终我们都能完成这样的能力图谱建构,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可能确实年纪大些了而已。

    所以,天赋的一部分差异(如工作记忆能力,如思维方法),会在成为专家的训练中被抵消掉,不再变得起显著作用。

    如何成就伟大和卓越?

    以上谈到的都是如何成为专家,这是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的一个高度,但如何成就伟大和卓越,那就不单单只是知识和技能了。

    而《异类》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思考,让我们意识到时代的机遇、父母的资源和教养等等宏观元素带给我们的想不到的影响。

    当然,还有书中没有特别提到的,雄心,抱负,伙伴等等。甚至还有维茨金在他书中提到的,面对挫折时抽离出情绪的能力。

    最终真能否伟大和卓越?没人知道。。

    后记额,第一次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写的好痛苦。

    [1]一周前,老婆问我怎么一直没有写读书笔记,说我自己表明了每周要写读书笔记的。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当时的新年期望是那样写的,可是我现在对读书笔记的态度早已发生了改变。我期望自己是在对一个专题有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再来写读书笔记,单纯就书论书的读书感想,以前做过,但效果一般,我决定放弃这样的做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拙觉:@不锈钢老鼠 绝对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我们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加深的。但如果仅仅是只限于怀疑,只破不立,那我也无话可说。这个研究还真是有实验的,只是你没有多了解,一味反驳,我们不继续讨论了吧。
      • 拙觉:@不锈钢老鼠 “我是不相信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需要的练习时间是一样的”,你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因为Ericsson的文献也是一样的发现。这里取名为“一万小时”,并不是绝对化的意思。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概念。
      • 拙觉:@不锈钢老鼠 请多了解下理论再来讨论。请参见Anders Ericsson的文献,请参见Herbert Simon的研究,如果你了解过他们的影响力,再来说说这个算不算正经的心理学的研究。
      • 拙觉:@不锈钢老鼠 亲,绝对分数是对提高。但你的智力假定是不会提高的,因为“常模”。
      • 拙觉:@不锈钢老鼠 额。。看来你真的没有仔细了解过这个理论。不好意思,先不讨论了。
      • 拙觉:@不锈钢老鼠 表示怀疑。。
      • 拙觉:@不锈钢老鼠 智力可变跟努力有用是两个问题,但我文中其实花了很大的篇幅就在讲努力是如何达成“智力”的改变的。
      • 拙觉:@不锈钢老鼠 你对一万小时理论还存在一定误解。要是说一万小时万能,那的确是扯谈。但人家从来没说它是万能。你也许怎么跑也跑步成短跑运动员,但如果你能够刻意练习,那你绝对比一般的人提高更快。
      • 拙觉:@不锈钢老鼠 目前的研究的确还没有从儿童一直到成人的,但2-3年的追踪研究已经表明一些影响。
      • 拙觉:@GodsCry 对,我就打算研究这个问题。目前发觉事情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似乎“能否产生极大的动力和激情这件事”,一部分都是天生的。
      • 拙觉:@多肉植物 压抑跟天才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似乎更多的证据表明,天才是经常受到压抑的。一些例子可参见,霍华德加德纳《创造力大师》。
      • 拙觉:@亭决Thu 谢谢,今天又看到了另外一段有意思的话,共勉。
        怀尔斯,这位解决费马大定理的伟大数学家,却被高尔斯评价为“不是天才”。高尔斯是菲尔兹奖获得者、IMO金牌选手。他的根据之一就是怀尔斯没有拿到过IMO金牌。高尔斯并不是刻意贬低怀尔斯。他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奥赛的重大区别;其次,他也认为在IMO上拿到奖牌是需要数学天赋的。
      • 拙觉:@不锈钢老鼠 是这样,在Carol Dweck的研究中,采取的是随机分配实验。也就是说,随机选取两组小孩,这两组小孩只在“努力”和“天赋”的观念上有差异,其他都是一致,所以得到的结论中,还是可以排除身体发育的影响。
      • 拙觉:@不锈钢老鼠 这个不知道是哪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呢?比较新鲜,第一次听说成人智力80%因为遗传。
      • 拙觉:@不锈钢老鼠 不好意思,最近有些忙,现在才回复。刚刚拜读了大作,写的很好!我跟博主在这个上的想法是很接近的,曾经也打算写类似的文章,现在看来不必要了。
        顺便浏览了博主的其他文章,博主的阅读量、思考深度都在我之上,向你学习!
      • ef95ac55eeb1:个人的追求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当对某一个信念狂热的时候,你会不知觉的把一切可利用的精力、资源投入进去,甚至忘掉自我的局限性,进行不断的突破。要想做到那些,你先让自己有那样的信念或者渴望或者欲望或者信仰吧。
      • 容量:我也看过这几本书,对书中所论述的道理和案例也深以为然。
      • 亭决Thu:十分感谢,当人知道能力是可改变的会更加努力。够了
      • 拙觉:@不锈钢老鼠 小孩子的发展背后当然有生长发育的因素,但我们这里讨论的话题对象基本都是成人了,生长发育基本停止,所以基于此,我才说你的那个假设不成立。
      • 拙觉:@不锈钢老鼠 部分同意这句话,只是想说同样不可忽视时代机遇的背景。在经典物理学没有完全建构的时候,爱因斯坦纵有天才,也提不出相对论。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努力(不仅只是努力的学习和训练,还有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觉察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
      • 拙觉:@不锈钢老鼠 这个假设应该是错误的,参见流体智力的发展曲线,以及Ericsson文献中他对比训练组与非训练组两组人的技能水平差异。
      • 拙觉:@林鲁 嗯,谢谢,我会去仔细比对一下。
      • 林鲁:最后就读书笔记的说法,我觉得每次都应该做一下的。主题阅读后,再来个系统的回顾效果会更好。

      本文标题:如何成为专家?专家的成长路径 --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tk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