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之前:新年伊始,许下了一个心愿,每周看完一本书,写读书笔记[1]。新年以来的这三个星期,读完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天才》,《学习之道》,同时补充阅读了Anders Ericsson相关文章,算是做到了自己的承诺。
虽然专家这个词在目前在中国已经被玩坏了,但本文还是很严肃的来讨论“专家”,甚至在这些书中,其实大多是指杰出的人才,国际水平的专家。
一谈到杰出,大家追溯原因时第一反应都会是天赋才能。从知乎上那几个热门的话题,例如高智商的体验和智力碾压,可见一些端倪。
我目前暂时的结论是,天赋才能的差异应该是先天存在的,但这并不是造就杰出的唯一条件。
但另一个更具有启发性意义的结论是,天赋的一部分差异,会在成为专家的训练中被抵消掉,不再变得起显著作用。
是天赋还是训练造就了专家?
先天与后天的争论纠缠了许多世纪,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两者共同都起了作用,但这个答案还是有些简单,没有指出其中的详细机制,并且没有指导价值。
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几个命题:A训练B天赋C成为专家
if A, then C?只要训练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个命题目前来看是错误的,Ericsson在其文章(Ericsson, Krampe, & Tesch-Römer,1993)中作了描述。常识也告诉了我们,尽管有些人一直在从事某项活动,但他不一定做的很好。
if C,then A?成为专家是否必须要通过训练?这个命题为真。即便如莫扎特,毕加索等人,没有十年的训练,也做不出后来成就。况且,研究(转引自Ericsson et al., 1993)发现,毕加索在早期,画作水平虽然不错,但也还是达不到专家水平。
If B, then C?只要有了天赋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个命题也是错误了。参见Terman当年选拔一批“天才”的案例(另见《异类》)。前段时间,国内对高考状元的发展状况报道,也算是侧面反应了这一命题。
If C, then B?成为专家必须需要天赋?这个命题也基本为假。参见Ericsson的文章,以及达尔文,Santiago Ramón y Cajal等人的回忆。当然,并不是说弱智也可以成为专家,而是,成为专家并不需要我们平常以为的-不同于常人的天赋。
如此综合来看,我们目前只能肯定“成为专家必须要通过训练”。实际上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说明在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中,哪个的重要性更大。如此来看,训练是必须的。
怎样的训练,以及训练如何能够帮助人克服先天的劣势从而成就专家?
接下来,就要谈到一个这几本书都涉及到的一个关键概念,“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s”,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洞见。
很多研究,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也告诉了我们,并不是只要去训练,就一定比别人好。这里头固然有一部分天赋能力的差异,但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的训练,是否真正有效?
刻意练习,就是每次去挑战一点点自己的能力舒适区,每次有针对性的挑战练习,它有如下特点:
1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做到了什么程度,哪里做的不好,知道该怎样继续去做
2有持续不断的反馈,从来评价自己的每一步表现
3很多时候自己无法给自己反馈,优秀的老师在身边很重要
4可以重复多次,通过尝试性的不断迈出提高的那一步,做的不好,就再试
5过程是枯燥的
6每天用于真正的刻意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Ericsson发现,2-4个小时是理想的,超过4个小时,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读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便能体会到他提到的“划小圈”,“回顾总结”,“寻找良师”的意义所在,都指向了一步一步更快更好的构建自己的能力。
前几日看到一则新闻,说南少林武僧释理亮水上漂118米,破了世界记录。仔细看看曾经的这份报道,就可以看到他的轨迹,2009年15米,18米,2010年28米,然后再是50米,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原理。
光光了解到刻意练习的特点还是不够,我们依然会有一个深藏的错误信念,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会发觉,同样是做一件事,似乎我们身边总是有些其他人,做的就是比我们快,比我们好,即便他们入门还很晚。于是我们便会觉得天赋能力不可超越。我猜,可能存在天赋能力的差异,但更可怕的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天赋能力是固定的,是不可发展的。天赋这个词比较有迷惑性,我们还是用能力来描述。
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当儿童认为能力是可发展的,他变得更加努力,最终是他的成绩真的就更好了;当儿童认为能力是不变的,一旦儿童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便不再去努力了。
其实我们仔细来想想,能力背后所体现的哪些元素,哪些是可以发展的。例如,能力体现在知识领域上,有知识结构和框架,有知识结构的灵活性(理解力和深度),有知识内容的记忆和提取,等等。即便我们天生上,记忆速度慢,理解速度慢,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练习”,最终我们都能完成这样的能力图谱建构,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可能确实年纪大些了而已。
所以,天赋的一部分差异(如工作记忆能力,如思维方法),会在成为专家的训练中被抵消掉,不再变得起显著作用。
如何成就伟大和卓越?
以上谈到的都是如何成为专家,这是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的一个高度,但如何成就伟大和卓越,那就不单单只是知识和技能了。
而《异类》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思考,让我们意识到时代的机遇、父母的资源和教养等等宏观元素带给我们的想不到的影响。
当然,还有书中没有特别提到的,雄心,抱负,伙伴等等。甚至还有维茨金在他书中提到的,面对挫折时抽离出情绪的能力。
最终真能否伟大和卓越?没人知道。。
后记:额,第一次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写的好痛苦。
[1]一周前,老婆问我怎么一直没有写读书笔记,说我自己表明了每周要写读书笔记的。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当时的新年期望是那样写的,可是我现在对读书笔记的态度早已发生了改变。我期望自己是在对一个专题有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再来写读书笔记,单纯就书论书的读书感想,以前做过,但效果一般,我决定放弃这样的做法。
网友评论
怀尔斯,这位解决费马大定理的伟大数学家,却被高尔斯评价为“不是天才”。高尔斯是菲尔兹奖获得者、IMO金牌选手。他的根据之一就是怀尔斯没有拿到过IMO金牌。高尔斯并不是刻意贬低怀尔斯。他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奥赛的重大区别;其次,他也认为在IMO上拿到奖牌是需要数学天赋的。
顺便浏览了博主的其他文章,博主的阅读量、思考深度都在我之上,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