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认为,儒家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学说相比佛道来说差的远了。
后来,在有意无意间相关方面看的多了点,也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想法感受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加之后来有幸读到遇到一些智者善知识写的文章,方渐渐感觉到儒学之精妙。
儒学平易浅近,所学所行就在人伦日用中,只要心智健全,人人可学可行,而能下学上达。以其高扬人的「道德创造」主体性,这也是大化本心具有的功能性质。
由此种种,方知其平实精妙,叹昔日之粗浮浅薄。而知其所以为圣学之故也!
以上姑且算是前言吧,以下是正文。
圣道儒学
(1)下学上达
儒学的平易高远,广大精妙,在作为儒学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中已有论述。《中庸.第十二章》言:“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精微)。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后世也不乏学者对这一性质加以论述,其中,王阳明的一句诗对儒学学问的性质作了精辟的概括——「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即其学问不离人伦日用,不离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毅诸德,致力于孝亲尊贤,待人接物,立身行事,而能下学上达。既是进德修业之道,也是心性修养之道。通过进德修业打磨、修养心性,二者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究其原因,在于儒学高扬人的「道德创造」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大化本心具有的功能性质。故而,可以通过人伦日用下学上达,以至于归本复性,恢复心性本体的澄澈光明,于事理通达无碍。而能建功立言,传承圣学,影响后世。
儒家给人的一大启示在于——成就圣贤之道, 并不需要隐世避世,只要发挥人人皆有的「道德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伦、工作、日常生活中用功,学习,体悟,学之、思之、行之、习之,至工夫修养纯熟,就可以通达大道。这是儒家鲜明独具的特色,且可说是与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心最相应。
儒家之道,平易高妙,行事修心相融为一,力求念念事事不离道德良知。夫妇之愚,可以行焉。普摄上中下三根,真乃千古绝学也!
(2)功用境界
至于修养过程中,都会出现怎样的功用境界?达至圣贤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以孔子为例,《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个人体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能立,能不惑,能知天命,能耳顺,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境界,让人们向往,也值得加以追求。
(3)应合人事
若言佛法道真理,有八万四千浩瀚法门,儒学非一浅近高妙,平实精妙之法门耶?于吾娑婆人世诸人极相应也!从吾人日常生活情意处着手,诚是妙法。如论其本,与佛法何异。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以怪力乱神收摄人心,如此自信,真稀有也!况其高扬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之精神,此正是人世生活与修行皆不可或缺之精神。故儒学者,真乃千古之绝学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