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他,是村东头一个漂亮姑娘出嫁,随着妈妈去吃席儿,现如今都是去酒店办,过去都在自家院里摆桌,这叫吃席也叫吃丸子,在自家的院落里简易的搭建个棚子,做饭的队伍差不多四五个人,厨子一人,剩下的都是帮工,从各种菜品的制作到最后开席上桌均有安排,几人各自分工,行动有序且足够主家的面子,各种菜品更是琳琅满目,要是克制足几分已经是小孩子最大的控制力,小丸子、面裹鱼、火腿肠、茄子盒、炸枣……光是这么写我已经口吞唾液了,一般这种情况下,小孩子基本在家没吃什么早饭,唯等着中午这顿开席宴呢。
这日最满的不是红包,是全天的吉祥话,盖过天地的是那喜庆的音乐,主家人说的最多的也是那句最朴实的话“多吃点,多喝点”!
孩子们在院内凑在厨棚周围转来转去,有时候大厨先做出来一盘炸品逗人玩儿,每个人能分上一块,有时候仅仅是逗着玩,有调皮的男孩带领着一群人去盘子里面偷拿,结果都是嘴里尝着香,不是孩子太聪明,是人们太善良。
他带着土色的长沿帽,一身旧式的中山装,斜挎着旧旧的小布袋,一进院门就跟主家道贺,手上捧着红“喜”字,院落内落座的人凑声喊:挺早啊,走几家了啊!他低头瞄看一眼也不是说话,主家从口袋里掏出两块硬币塞到他手中道:找地方吃点。谢……谢…他磕磕绊绊的说出最后一个”谢“字,抿嘴笑着找个地方坐下。
每个人兜里都捏着钱,去屋内最里面的方桌上写账单,纷纷报上大名递上钱,一声“开席啦”,小孩子跑回大人的身边,等到吃完各个都吃的小肚子溜圆,依旧能挺着肚子追着人跑,他躲在角落吃完,当起“老鹰”追着咯咯笑!
等到宴席结束,小孩子被家长领回去,他默默地帮主家收拾东西,清理院子,主家备一些剩的饭菜给他,塞进自己的小布袋子,脸上显些满足感,道着谢手里还没停下功夫,待整理好院落,跟主家再一声“道谢”离开。
对他人人都熟悉,但并不是谁家的亲戚,每次看到他拿他打趣。
众人口的他是远处一个叫不上名字的村里,儿时就没了爹娘,还有一个哥哥,但哥哥不务正业,靠着他养活,他下生就有点智力不全,也没上过学,不识字,但记性挺好,与小孩子做游戏时,小孩子当老师教他识得几个字,他满心记着,东凑凑,西拼拼,写点“恭喜发财“、“抬头见喜”这样的吉祥话,用红纸写成小对子,挨家挨户的送,十里八村的给点粮食或块八毛钱,遇到办事的,学着剪些喜字当贺礼,帮主家干点活,换得温饱。
他人缘甚高,哪家婚丧嫁娶他都知晓,等到了那天,早早的从家走着去,向主家讨喜,主家也都善意接待,他是在这些场合常见到且陌生的人。
在西屋的柱子上,贴着那张“抬头见喜“的对子,字迹扭扭捏捏,墨迹略有掉色,下面有一角被一个小孩子取玩时给撕掉了,因为她想用红纸染指甲。
俗语说:人难得糊涂!是,人难得糊涂,糊糊涂涂过的如意,清清楚楚过的委屈。本以为唯有“生”为公平,且不知生来苦难,死呢,也不止“老”为死之果,死也是各种磨难,既然生的不平凡,请死归于平淡。
生既是随缘,死岂能尽如人意!生生死死间,代代相承间。不可言,不可叹,不可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