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建议,写点“销售人员管理”的文章。
其实,“销售人员管理”,是个海洋般宽泛的话题,每个管理者、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
笔者认为:
好的销售人员管理方法,是来自于一线民间,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群众智慧。而不是大专院校那一套管理理论!
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管理销售团队,千万不要“散养管理”,不然,要不“团队散伙”,要不“公司垮台”。
先搞清楚,销售团队造成“散养”是怎么造成的?
有人说:团队的人素质低、学历低、懒散...这些都是正确的“虚话”,这是带着“偏见”看问题的。
其实,也有很大原因是老板管理销售团队,不够“铁腕”。久而久之,团队的“刺头”,逐步进化成“二当家”的。
有人会说:只有公司规模大了,有资格铁腕了,不然留不住人的。此言差矣,正因为你铁腕,你的公司规模才能做大。
今天,我们从“四化”说起:
量化、细化、具体化、标准化
这“四化”是笔者从日常管理总结而来,你觉得不合胃口,可关闭网页!
量化,就是量身定做销量和任务
“我给员工定任务了呀,每月xx,利润xx”…
“每月拜访客户50家”…
“我一天吃三顿饭”...
这就是量化,对销售经理来说,量化只是一个“号令”,量化只是一个“通知”,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让销售人员知道销售任务。
千万不要过高期望,销售人员的自觉性。
不能光考核销量,更不能以销量定英雄,你这样做,会造成:
1、不关注中小门店,销售人员天天泡在大门店(大客户、重点客户),小门店能不去就不去,不管你如何强调小门店的重要性,他们都当耳旁风,逼急了,就开始造假糊弄你。
2、不关注市场秩序,价格秩序,窜货、存库等市场问题狼烟四起。
3、不关注门店陈列宣传。门店陈列、促销品、pop等广告宣传。
4、不关注销售基本动作。拜访、客情关系、售后服务、促销等。
如此以来,有的门店就处于“四不管”地带,导致和门店合作关系紧张,市场秩序一地鸡毛。
细化,就是对销量和目标的分解
光有量化还不行,对每月任务如何分解,每周细分多少,每人承担多少。
细化的要“简单”,不能繁琐,销售人员一看就懂。
笔者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
先给基层销售人员指定一个区域,然后定个任务目标,销售经理,坐等“秋收”。
美其名曰:大胆授权,充分放权!
你这是哪门子授权和放权呀!你这是直接“放生”了,你是甩手掌柜!
授权不检查就是弃权!!
等到秋收来临
如果销售人员完成任务,销售经理一般只看结果数字,不关注完成业绩的手段和过程。
哪怕背后是串货、打低价、血本促销、“杀人放火”等等,最后完成的是“泡沫业绩”!
无所谓,反正任务完成了,也极少过问过程,更谈不上“过程管理”。美其名曰,我只要“请给我结果”!不是说结果不重要,但是你要分具体场景!
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完成任务,销售经理会说:
“我TMD授权给你去做,放权给你去操作市场,你却把业绩做成这个熊样,你还想不想干呀。再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再完不成,换人!”
基层销售人员,碰到这样的“昏官”,是你人生的一大不幸!
笔者分享个案例,这是真事:
一个“昏官”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管理。
张三通过制造“泡沫”,把一个区域市场的业绩完成,昏官大喜,终于发现“劳模”了,
昏官要奖赏张三,封张三为:“最佳劳模”(最佳泡沫制作人),然后,把张三调到更大的市场,施展拳脚(接着吹泡泡)
张三调走,王二来接盘,荣升为泡沫市场的“接盘侠”,然后成为“背锅侠”。
王二是接着吹泡泡呢,还是如实反映市场问题呢?
如果,王二接着“吹泡泡”,估计要吹“爆炸”的,搞不好原形毕露,前人挖坑,后人跳。
如果,王二如实反映市场问题,王二得罪前任,还得罪昏官,因为昏官给前任“最佳劳模”称号了。
最后,王二命运凄惨…
很多销售人员,整天处于“迷糊”状态,一个门店月销量300台,八星手机卖100台,占比30%已经是很不错了。你即使每天拜访这个门店,能做到120台,提升空间也不会太多。
你天天盯着98分的学生考到100分,为什么不把50分的考到60分呢?60考到70呢?...
说起道理,你比我懂!
那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其他门店呢?
销售人员,要给区域的门店做“定量分级”
以八星手机,划分月销售20台有多少家、40台多少家、60台多少家,一般到150台为止,定量分级。
把现有20台的门店,努力做到40台;40台的门店,努力做到60台...;
从100台的门店开始,提升约15%的比例,到150台为止,开始计算:
把现有100台的门店,努力做到115台;
115台的门店,努力做到约130台。
你就按这个步骤,挖地种苗,一个个的突破,两个月的时间,长势喜人!
总结:
达成任务是对“过程”负责;
实际结果是对“价值”负责!
具体化,就是给销量和目标戴上“放大镜”
你如何完成销量和任务,具体的关键动作和方法是什么,简单具体,“操刀能杀敌”。
通俗点说,你的具体化,让“小白”就能看懂。
在这里,笔者有话说:
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任务、工资组成、提成绩效等“考核计算”方法,员工研究半天搞不清楚,那你要重新写清楚了,要让“正常人”搞懂才行。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说:让老板和财务人员,能看懂就行了
KAO,你就是“站着说话不蛋疼”!
难道老板和财务人员参与一线终端销售吗?你给销售人员的“考核计算”,销售人员却搞不懂。
就算销售人员没有财务人员“会算账”,作为财务人员不能给大家培训下吗?不能给个“说文解字”的文件吗?
任务、工资、提成等“考核计算”方法,就是一线作战人员的激励和目标!销售人员对激励和目标都是模糊的、搞不清的。这个仗怎么打!?
记住:锁定目标,简单重复!
回过头来,再说就跑题了,绕远了..
“我要加大管理力度”,这是正确的废话,这就不是具体化。
多大的管理力度?
是大刀阔斧?
还是蜻蜓点水?
通过哪些方面开展?...
好比,一个人生病了,患者想要的不是:让大夫告诉他“要吃药“,
患者想要的是:大夫告诉他吃什么药?
怎么服用?是口服还是吞服?饭前还是饭后?
一天服用几次?两次还是三次?
几天后再来复诊?...
具体化,是丈量一线基层销售人员的标尺,极为重要!
没有具体化的标尺,对销售人员来说,我今天可以去8家门店拜访,也可以去3家。
和客户沟通,也可以谈具体的工作,也可以东拉西扯,谈的结果如何,不晓得,总之,我今天和客户见面沟通了。
对销售经理来说,“重批评,轻辅导”是管理销售团队的大忌!
管理销售人员,不只是下达“任务指标”那么简单。
“四化”,是增加“销售经理”管理的工作量,估计销售经理也嫌麻烦!
没办法,基层销售人员就是“幼苗”,把“四化”从娃娃抓起,等到根红苗正,你再慢慢放手。
不能陷入学语文考数学的怪圈
你考核串货管理,也可以,就把这一项单独列开。不要把串货和销售完成率夹杂在一起。买袜子和买鞋子能一回事吗?虽然都是穿在脚上的。
日常基础管理
每天的销售例会,你开的如何?不是问你开没开例会?
门店宣传形象,你做的如何?按厂家规范做了吗?和竞争品牌对比,你做的如何?
销售行业,对一件事,不是单纯的“做、还是没做”,而是你做的如何?起止时间呢?跟进了吗?责任到人了吗?结果呢?复盘呢?
很多销售人员,只知道自己的管辖区域有多少个门店。
你问他,每个门店,每月能拜访几次,频率多少,回答的含糊不清,然后,就开始找理由,瞎编乱造了。
标准化,军队是标准化的最高要求!
说起建立标准,秦始皇应该是建立标准的先行者,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都是在围绕着“标准”进行。
过去100年,泰勒科学管理、福特标准化及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堪称生产和管理的革命。
大家都玩过乐高积木,很多人认为,不就是几个模块吗?价格还不便宜。
乐高有3000多块的标准化模块,根据统一的接口,进行组合,拼装出任意造型,依靠的就是标准化。
这个年代是“标准泛滥”的时代,你就是买酱油,标签上还有产品执行标准。
综合以上,标准化是何等的重要!对我们做一线销售来说,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我们的员工背景迥然相异,文化程度各有高低,性格截然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做出来的结果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建立标准化来规范。
比如说,立正,稍息,敬礼这三个动作,拿稍息的具体化来说,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约全脚的三分之二,上体保持立正姿势,身体重心大部分落于右脚。
每个企业都有标准化手册,拿我们销售工作来说,主要围绕着“人、事、物”三个标准
人,销售人员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事,规范动作,如拜访,分销、陈列、回款、促销..
物,产品功能、专区标准、柜台摆放...
我们说的是,销售动作的标准化:可以重复的工作标准化,动作分解,协同作战,高效完成。
很多做销售行业的思维是:重对错,轻标准!
一件事情的“对错”固然重要,对错的根本原因,很多就是因为标准化的歪曲,阻碍工作高效的开展。
笔者以前给一线终端销售人员,制定门店做好“两动”标准:动手、动嘴
动手:摆陈列、贴海报、看价签、查库存
动嘴:讲销售利润、讲产品卖点、讲促销政策、讲存在问题、讲解决方案
一线销售的标准化,你做了吗?团队执行的如何?
客户拜访标准化(路线设计、动作设计)
门店宣传标准化(陈列、数量、位置...)
市场管理标准化(串货、乱价...)
开发客户标准化(打款、政策、物流...)
我说到这里,有人马上说公司开展“全民标准化”,你这是纯属搞运动,一哄而上!
标准化制定是打江山,标准化执行是稳江山。
所以执行标准比制定标准,难于上青天!
同时,要做到三个“抓住”
1、抓住事情的具体责任人;避免“替罪羊、顶包”的存在。
2、抓住事情的具体真正问题;用丰田5why分析法,层层剖析。
3、抓住事情解决的具体时间;确定完成时间轴。
以上,秉承“剥洋葱”的方法,就是把“眼泪熏出来”,也得给“群众”一个交代!
标准的制定从哪里来?
有人说,领导才是制定标准的总头领!你说的不完全对,领导不可能天天去忙着制定标准。
其实,标准的建立也是在经验上建立的,这种经验是建立的实践中摸索得来。把经验做成具体化,然后就形成标准了。正所谓“走的人多了也遍成了路”,不断的修正和维护,出错的概率逐步降低,工作效率会不断提升。
建议厂家人员成立“文案小组”,把大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典型,编成“营销宝典”和“销售规范”,再发给一线人员推广。不管你是手册还是规范还是流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成功推广。
笔者想说,首先,标准化的制定要“简化”,不是“简单化”。
我们常说,标准也还,模式也好,流程也好。务必要简化,而不是简单,方法简化,行为口诀话。
让普通人都能学会,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你问一个问题,就能衡量一个企业有没有标准化流程。比如:新产品上市,都分为哪些阶段工作要做。
如果每个人回答的答案“百花齐放”,各不相同。说明企业缺乏标准流程,在实际一线工作中各拉各的弦,各唱各的调。
有的人会说,我们哪有那么多流程,那么对规范,我们当年做市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照样发展到现在吗?
我想说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当时的环境,万不得已。但是,多数人会掉在河里面掉在河里。我们要把没掉在河里面的人,把过河的经验总结出来,避免更多的人掉河里面。
其次,都是管理层来制定标准,很难执行落实到位,到末端,执行都会变形!
最后,管理者说:我说的事情,怎么你们做出来,和我说的不一回事呢?
原因出在:
1、定标准化的人,是神志不清的,没有深度到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你开的药方子,要依照患者的症状。
比如,做个门店陈列标准,谁来参与做呢?一线的促销员、销售人员、销售经理等人员,一同参与讨论。
2、我见过这样做标准化的:委托公司行政文员,行政文员是个刚毕业的学生,然后到百度搜索,复制粘贴完事,打印好,销售经理也忙碌,瞄一眼通过,开始执行。
最后,基层群众,怨声载道,执行效果可想而知。最后销售经理抓两个“叛乱分子”,杀鸡儆猴看,这两个“叛乱分子”,比窦娥还冤...
3、定制的标准化,相关人员研讨确认,符合大部分意愿,方可通过执行。任何一项决议,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满意,都会有点阻力,需要评估利弊,再执行。
4、明确标准化负责人,落实标准的执行情况,定期做阶段性反馈和评估通报。
5、在标准的执行过程中,根据使用情况,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标准用“一万年”。
6、同一个工作,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使用场景,“标准化”就会千差万别,千万不要照搬,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
执行标准不是把任务吩咐下去,而是从上至下的执行。
一线基层销售人员能力的高低,不能都责怪他们,也是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
说到这里,有人说,听你说了一圈“四化”,难道“四化”能解决销售团队所有问题吗?
我告诉你:不能!
因为: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根本不存在,所谓“包治百病的药方”。
包括“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
我想说的是,任何标准、制度、KPI等,最终要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把标准和制度“生根发芽”,不然就是,沙滩上建高楼!
最后
世间万物都在“时来运转”的变化,与时俱进,识时达变,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锣鼓喧天口号响,
心口不一走过场,
问题出在前三排,
根子烂在主席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