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琴头(注:玉质琴轸,可调弦校音)审调(意译)
古人推演音律,用以确立均,
依照均来创作乐曲,
由此十二律旋相为均。
均有七调,合计八十四调,
传播于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乐器,
并创作歌诗以吟歌唱颂,
作乐能做的事得成于此。
琴之为器,律吕齐备,
八十四调包存于其中。
原麈拍于所读之书夏商周三代之时,
乐律纯正,雅乐盛行,
士大夫与君子都精通音乐,
审度定调作曲,且配乐而文章作成,
那么,八十四调之音皆可以演绎弹奏,
只要音乐的意趣意旨都可以被领悟。
自汉代以来,音律音乐两相废堕,
虽然古音略有所留存,
但是传习者还是忧患来不及传承,
更何况难在完全知晓所有均和调。
唐代人说“琴通三均”,
难道当时之人只知音律三均吗?
其余九均之音难道竟不通晓?
遭逢乱世,湮没于世间,不得而知。
周朝之曲及至汉代还存留的已很少了,
汉代之曲及至唐代还存留的已稀有了,
唐代传至今人的曲目,也有无法弹奏的,
离古代愈远而遗曲消失得愈快愈多。
《风宣玄品》明代琴谱,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共十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六十二则,古琴弹奏手势图一百五十四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近代喜音乐之道之士,有喜好古琴的,
也无非聊以自娱,怡养情性而已。
至于传习佛学道学之人,
虽有许多人从事于此,
也不过能掌握一些拂、历技法要领,
只作为繁声淫韵,用以悦人听觉而已,
真正懂得琴乐的人,大概会有吧?
可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
呜呼,哪里能找到知音呢?
乐之君子,若能与之审律度调,
一起创作琴乐,实属幸事。
略述旋均,而作《审调》一文。
《五知斋琴谱》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古琴谱 ,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雍正二年成书。共八卷。审调(原文)
古者推律,以立均,依均以作乐,故十二律旋相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于八音,著于歌颂,而作乐之能事毕矣。夫琴之为器也,律吕备焉,八十四调存乎其中矣。三代之时,律正乐行,士君子举知乐,度之而立曲,拊之而成文,则八十四调之音皆可以知而鼓之,惟其意之所之耳。自汉而下,律乐两堕,旧音略存,而传习者犹患不及,况周知均调哉。唐人有言“琴通三均”,盖其所知者止三而已哉?其九均之音岂有不通?遭乱湮没世,莫得闻也。夫周之曲至汉而存者鲜矣,汉之曲至唐而存者希矣,唐世所传今人,亦有不能者,去古寝远而遗弄寝亡耶。夫近世乐道之士,或好于琴,聊以娱养情性而已。至于学释道者,虽多从事于此,徒能纪其拂、历之数,作为繁声淫韵,以悦人听而已,其知乐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呜呼,安得知?乐之君子,与之审调,以制音哉。述旋均,作《审调》。
注释:
“均”:一种弦准调律器,最早是用来为钟“度律”的均钟。是传统宫调理论之一,类似如今的“音阶”。古籍《吕氏春秋》《乐志》《礼志》均有记述。三国·吴国韦昭说:“均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汉大予乐官有之。”
寝:副词,逐渐。
拂、历:皆为古琴弹奏指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