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自身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沟通和《沟通的艺术》——看出人外:语言和倾听如何影响沟通中介绍了介绍了这本书前两部分的内容,本文接着介绍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看人之间”。分为三个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如何营造好的沟通氛围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关系的演变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关系来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你和领导沟通时可能会更尊敬,和爱人沟通时会更亲昵,和陌生人沟通时则可能会保持警惕,不同的关系会影响我们的沟通方式。当我们和别人的交往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沟通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
发展的观点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沟通学家克奈普认为一段关系的演变需要经过10个阶段,包含“聚合期”和“离散期”两个层面,后来的沟通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维持期”的概念。发展的观点认为一段关系从开始到发展,然后到达顶峰。但到达顶峰的状态不会持续很久,如果在这个时期处理不当,那么关系可能就会走向衰落。当然,不是每段关系都会经历着10个阶段,有的关系就可以在可维持期内波动,不会终结。
-
辩证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认为不论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会经历三种矛盾
联系与自主
每个人都想和外界保持联系。同样,在一段关系中,我们也和对方在不断地互动。但同时,每个人都想保有自己的自主性。如何在互动过程中,保持自我,不形成对对方的过度依赖是需要每个人掌握好平衡的。
公开和隐私
在中提到自我坦露对促进一段关系是有好处的,但也要注意适度。如今的社交工具很发达,每个人的信息在网上都很容易被查到。虽然很容易将自己的信息放在网上,但这不一定是明智的做法。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自己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隐私控制,特别是当你公开的信息中涉及到别人的信息的时候。
循例和新奇
随着一段关系的逐渐发展,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也越来越熟悉。虽然太过熟悉可能会带来厌倦和关系停滞的风险,但也没有人会希望有个完全没有规矩可循的伴侣,太多惊喜可能会威胁关系建立的基础。沟通者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使关系持续保有新鲜和有趣。
如何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我们在和别人沟通时,除了自身的因素会影响沟通效果外,沟通氛围的好坏也会影响最终的沟通效果。那如何营造好的沟通氛围呢?
决定沟通氛围好坏的有两个因素:①沟通过程中肯定信息多还是否定信息多;②沟通对象是否处于防卫状态。
-
增加肯定信息
肯定信息就是对对方的话语表示认同,否定信息就是不认同。
如果在一段对话中,都是否定信息,那这段沟通肯定是不愉快的。增加沟通过程种额肯定信息由利于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具体有三个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重视
重视是表达肯定信息的基本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给别人留下了不重视对方的印象,都是由于忽略了这个基本动作。有时工作一忙,忘记给别人回邮件、回电话,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在刻意与他们保持距离,从而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
承认
承认别人的观点和感受,是表达肯定信息的有效形式。在沟通时,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判别人的观点,而很少去承认别人的观点。
比如一个小孩摔了一跤,然后不停的哭。这时家长就在旁边斥责小孩“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点小事,至于嘛!”家长越是这样说,小孩哭的越凶。家长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觉得没啥大不了的,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重视。
赞同
承认是表示你对别人的意见有兴趣,而赞同则表示你同意对方的意见,而且你认为这些意见是重要的。当然,你不一定要完全赞同对方的意见,遇到意见相左时,你可以找出对方意见中你赞同的部分。
比如和别人讨论方案,虽然最后他给出的方案你不赞同,但你可以说“我很欣赏你的思路,给我了很大启发,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作用”。
-
减少防卫心理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对方处于防卫状态,那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我们不正确的说话的方式也可能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心理。那如何在沟通过程中正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呢?
作者给出了两大法宝:①用描述代替评论;②以问题代替支配
用描述代替评论
评论多是对对方话语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自主性,也很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卫心理。而描述则是对具体事实的阐述,具有客观性。多用客观代替主观,可以有效减小对方的防卫心理。
比如约会的时候对方迟到了,用评论性的语言说出来是这样的“你怎么老迟到,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而如果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来,则可能是这样的“你看你迟到了20分钟哦,加上这次已经迟到三次了,以后可不可以稍微早一点到呢?”明显,用描述性的语言沟通,火药味都淡了许多。
以问题代替支配
支配型导向的沟通者在交流时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替别人作出决定。在沟通时也是一副高人一等,命令式的口吻。比如“我认为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型导向的沟通者会将焦点放在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上,他的目的是解决双方的难题。问题型导向的沟通者在沟通时多会用疑问的语气,通过询问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比如“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更好一点,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吗?”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人际关系通常会有一个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冲突是常事。有时候是因为观点的不同,有时候就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要继续这段关系的话,就要懂得如何处理冲突。
不仅是和朋友,有时候和陌生人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一些时候我们刚说出一句话就感到后悔了,有没有一些时候,我们明明有更和平美好的处理方式,却选择了用比较暴力的方式。
很明显,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发生冲突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愤怒或者恐慌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做出一些比较偏激的事情。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外交情况不容乐观。在国际会议上,经常会有外国代表提出无理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首先想到的是愤怒,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作为谈判代表的周总理,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被愤怒的情绪所左右。然后,要分析对方的做法有什么不合理之处,而我们自己的需要又是怎样的。进行完这样的分析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发言,提出合理的要求。
一次次谈判的过程中,周总理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谈判原则。
因为人与人的价值观本来就是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在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需要,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观点。
同样的道理,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冷静,不被不好的情绪所左右。然后,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事情的起因,分析矛盾所在。在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想一想对方的需求。
想一想有没有它的合理之处,如果自己退一步会怎么样?最终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自然是最好,如果没有处理好,也不要就此产生“放弃”的情绪,学会和解也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