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列传(四)
廖扶
廖扶,字文起,汝南郡平舆县人。他学习《韩诗》《欧阳尚书》,教授的学生经常有几百人。廖扶的父亲担任北地郡太守,永初年间,他因被羌人攻占北地郡而逮捕入狱处死。廖扶感念父亲因为犯法被杀,害怕再担任官职。他在服丧完毕后叹息说:“老子有句话说:‘名与身到底哪个最亲呢?’我怎么能去追逐名呢!”于是隐居到世外。他专心研究经典,尤其通晓天文、谶纬、风角、推步术。州郡三公府征辟他,他都不回应。官府向他询问灾异,他也没有什么答对。
廖扶预先知道年岁饥荒,提前聚集了几千斛谷米,全部用于接济宗族姻亲,还收敛安葬遭瘟疫死亡无法收敛的。廖扶常年居住在先人的坟墓旁边,没有到过城市。郡中的太守谒焕先前是儒生,跟随廖扶学习,后来到郡中任职。在没有到任时,先派遣卒吏按照弟子礼仪拜访,同时想提拔廖扶的弟子。廖扶坚持不肯,当时人因此号称他为“北郭先生”。廖扶八十岁时在家中去世。
廖扶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做廖孟举、廖伟举,都很知名。
北郭先生折像,字伯式,广汉郡雒县人。他的先祖叫做张江,被封为折侯。张江的曾孙张国担任郁林郡太守,因此迁徙到广汉郡,后来就以折氏为姓氏。折国生下折像。
折国拥有两亿资财,僮仆八百人。折像幼年时就有仁爱之心,从不伤害昆虫,也不折断小树的嫩枝。他精通《京氏周易》,喜欢黄、老学说。折国去世后,折像认为家中储藏了太多财富,不符合大义,就分散自己的金帛资产,用于接济亲戚。
有人劝阻折像说:“先生膝下有三男两女,子孙很多,应当多增殖产业,为什么要这样散尽家财呢?”折像回答说:“当年斗子文有句话说得好:‘我这是躲避灾祸,不是躲避财富。’我家中积累财富时间太久了,盈满易亏,这正是道家忌讳的。现在时代就要衰落了,我的儿子们又都不成器。不施行仁义却非常富有,这叫做不幸。墙高却留有缝隙,其迅速崩塌是必然的。”明智者听到他这样说,全都非常佩服。
折像知道自己去世的日期,他召集宾客九族饮食后诀别,突然间去世。折像享年八十四岁,他家中没有多余的资财,他的儿子们正像他预言的那样拙劣败落。
樊英樊英,字季齐,南阳郡鲁阳县人。他年少时到三辅地区,学习《京氏周易》,兼通《五经》,还擅长风角、星算、《河图》《洛图》七纬,能推步灾异。他隐居到壶山以南,前来学习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州郡先后以礼聘请,他都不回应;公卿举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人才,他也拒绝前往。
曾经有狂风从西方刮来,樊英对学者们说:“成都市场上火烧得很大。”他口中含水向西喷洒,并且让别人记住日期时刻。有名宾客从蜀都赶来,他说道:“那天成都发生大火,有黑云突然从东方升起,不一会降下大雨,大火被浇灭了。”于是天下人都称赞其道术。
汉安帝初年,樊英被征召封为博士。到了121年,汉安帝又下诏书给公车府,赏赐策书,征召樊英和他的同郡人孔乔、李昺、北海人郎宗、陈留人杨伦、东平人王辅等六人,最后只有郎宗、杨伦到了洛阳,樊英等四人全都不到。
127年,汉顺帝下策书准备厚礼,带上玄纁征召,樊英坚持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汉顺帝严厉责备樊英所在的郡县,让他们备好车驾让樊英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只好到了洛阳,他又说有病不肯起床。汉顺帝强令其坐车进入宫殿。
汉顺帝看到樊英来到,顿时大怒,他对樊英说:“朕我既能让先生活下来,也能杀掉先生;既能让先生显贵,也能让先生卑贱;既能让先生富裕,也能让先生贫困。先生为什么怠慢朕的诏命呢?”
樊英回答说:“臣受命于天。能够活着尽享天年,是天命;死掉不能尽享天年,也是天命,陛下哪里能既让臣生,也能让臣死呢?臣看到暴君就像看到寇仇,连站立在其朝堂都不愿意,怎么说能得到富贵呢?臣虽然处在普通百姓中,住在草屋下,环顾四周却悠然自得,即使是万乘之尊,也难以改变臣的意志,陛下又怎么能既让臣显贵,又怎么能让臣卑贱呢?臣对不符合礼仪的高官厚禄,就是万钟之重也一概不予接受;如果我能得行志节,即使是竹篮盛装食物也不嫌弃。陛下又怎么能既让臣富裕,又能让臣贫困呢?”
汉顺帝见无法让樊英屈服,又敬重其名声,就派太医为樊英治病,每月送去羊、酒慰问。
129年三月,汉顺帝专门为樊英设立坛席,诏令公车在前面引导,尚书奉旨引路,赏赐给樊英几杖,用天子师傅之礼接待樊英,向他询问朝政。樊英不敢再推辞,汉顺帝封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称身体病重,汉顺帝诏令改封他为光禄大夫,赏赐其告老还乡,同时诏令所在地送上一千斛谷,平常在八月送上一头牛、酒三斛;如果去世,用中牢之礼祭祀。樊英推辞不肯接受,汉顺帝下诏令必须接受。
樊英开始接受诏命,大家认为他肯定不会改变意志,到后来参加朝堂应对,也没有什么奇谋良策,议论者非常失望。河南人张楷和樊英同时接受征召,他后来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或者隐居。在此之前,我认为先生出仕,是要辅佐辅君主,匡济天下人了。但先生自视清高,一开始就惹怒陛下;到享受爵禄后,又没有听到有什么匡扶朝廷之术,这实际上属于进退无据了。”
樊英擅长道术,每当有灾异时,汉顺帝马上诏令向樊英询问对策以及解决办法,他所说大多应验。
樊英著述有《易周章句》,世上人称为樊氏学,樊英用图纬教授学生。颍川人陈寔从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患病,他妻子派侍女前去探视,樊英下床回拜。陈寔感觉十分奇怪,就询问樊英。樊英回答说:“妻子是举案齐眉的伴侣,一起奉祀祖先,按照礼仪,哪里有不回拜的道理。”樊英的恭谨到了如此程度。他最后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樊英的孙子叫做樊陵,在汉灵帝时期通过阿附宦官担任司徒。
陈郡人郤巡,学习传授传樊英学业,官至侍中。
进退失据论曰:汉朝时的所谓名士,其风流倜傥都记录了下来。他们各自秉性不同,有的严肃,有的风趣,但他们都很有个性,有的刻意张扬,修饰打扮,卖弄学问,以此抬高身价,并非真的通晓万物,弘扬时务。后来征召到樊英、杨厚等人后,朝廷对他们待若神明,但到了后,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樊英名声最高,受到的诋毁也最为严重。李固、朱穆等人,则用隐居不仕欺世盗名,对国家毫无用处。后来的名士更加玩弄玄虚,博取世人眼球,一旦受到皇帝恩宠,就会招摇过市,这时,无能之辈也会变得无所不能,原本有用的东西反而变得无用。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些华彩文章弃之不顾,礼义道德遭到冷遇,这才是陶冶士大夫,涵养身心的真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徒有其表的东西,和实际需要相符吗?或许有人并不看重实践,醉心于无用之功,以至于鄙薄教化,贬斥礼义精华,认为仅靠蛮力欺诈,就可以挽救国家于沉沦,用文章、音乐就可以谋求天下太平。把功夫用在对卜筮猜测上,用道术来代替法令,有时可能见效于一时,但这和夷狄又有什么区别呢?孟轲说:“要用华夏文明影响夷狄,从未听说过夷狄用陋俗影响华夏文明。”更何况是仅学得道术皮毛之人呢!
黄其军
作于2023年7月8日(古历癸卯年五月廿一)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