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反思令短篇小说大众话题
【文字之光】|黄土高原上的明月

【文字之光】|黄土高原上的明月

作者: 梦溪听雨 | 来源:发表于2020-05-02 11:15 被阅读0次
图:韩涵微语

千里故乡,归心如梦。山峦秋色,叶落雨红。此时,一轮明月在黄土高原上悄然升起……

1、

1970年的初冬,她出生在陕北某县一个偏僻的村子里。

她的呱呱降临,没有给父母带来片刻的喜悦和激动,相反,紧紧攫住他们的是难以言说的恐惧和羞耻。

这是一对偷吃爱情禁果的青年男女,那一刻的欢愉也许给他们平日贫困潦倒的日子带来了些许享受。然而,他们播下的是一颗苦难的种子,他们无法养活眼前这个孱弱的、嗷嗷待哺的女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他们根本无法承受未婚先孕先育所带来的政治代价。

把她送人抚养,也许是这个小生命得以延续的唯一希望。

收养孩子的是一户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俩从未生育过。虽然穷,虽然孩子抱来时男人已经55岁,女人已经47岁,但他们依然渴望有个孩子,他们想,有个孩子将来好有个指望、有个依靠,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女婴抱来时尚不满十天,养母自然不会有奶水喂她,好在家里有只正在哺乳的老山羊,两个人每天便从老山羊那干瘪的乳头上挤些奶水喂给她。几个月后,老山羊的乳头实在挤不出什么奶水来了,养母只好四处找点小米压成面,再熬成糊糊抹进她的小嘴里。就这样,她居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尽管贫穷,但小生命的到来给了养父母从未有过的天伦之乐。他们在黄土坡高坡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为的是多一张嘴吃饭的口粮。

五年过去了,当初那个襁褓中的女婴已经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了。

那一天,她的亲生父母来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结为合法夫妻,并且有了一个小男孩。他们来这里并不是要带走女孩,而是因为他们在外地找到了一份苦力,要去那里谋生。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们是来看一眼亲生女儿,虽然五年不见,但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她。

他们没有提出带走女儿,或许他们是担心养父母会不同意,毕竟他们养育了她五年;或许也担心把女儿带在身边,哪一天她知道了曾被父母抛弃会怪罪于他们。总之,他们看过女儿之后还是狠狠心走了。

他们走了,就意味着他们的骨肉却要长久地留在这里,留在这块黄土高原上。可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去了唐山,半年后他们遭遇到了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

2、

嚼咽着贫寒农家的粗食淡饭,伴随着高原的风霜雨雪,当年那个襁褓中的女婴已经长到了16岁,上初三。

她多次从左右隔壁大人小孩躲躲闪闪的议论中猜出,她不是这家亲生的。不过,她从未想过要去跟养父母去证实。

明白了身世的她,比其他任何同学都要刻苦,她的各门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

她对语文格外感兴趣,她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文,喜欢对着广袤的高原和空阔的蓝天漫无边际地幻想。她曾为“全国中学生征文比赛”写过小说,还给某学生报投寄过两篇日记。那个时候,她就暗暗确定了自已未来的志向——当一名作家。

然而,一个周末的早晨,命运却把她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她终将难以回避。养父养母收下别人送来的一个红包,200元钱——她的订婚礼金。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她便会像村里众多的姑娘一样,被打发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家去,给人家当婆姨,生孩子,然后重复她养母的模式度过一生。

这让她有点猝不及防,她哭了,她抗拒养父养母强加给她的这个婚姻。

养父养母自然不理会她,因为他们需要钱。年纪越来越大的养父母,不仅要供她上学,还要养着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堂叔,再说,这门亲事的亲家在当地算是一个不错的人家。

亲家答应,如果事成,除这先给的200元礼钱和订婚酒席外,结婚时还要再扯八身衣裳并再给200元钱。

这一笔数目的钱,对已经年迈的且穷得叮当响的养父母来说无疑是有诱惑力的。抚养她一场,到老从她身上讨回点补偿,也算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想法,也不枉十六年的辛苦。

老两口这么看,村里人也这么看,她最终无法抗拒,婚事就这么定了。

婚约在身的她再也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了。她哀叹陕北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恨那些残害人的封建习俗;她抱怨养父母,同时又十分可怜他们。不过,她最多地还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深深地悲伤。她觉得自己被卖了。

几天以后,她见到了那个和她订了亲的男人。那张灰黄的脸,那被烟熏得焦黄的手指,还有边说话边往地上吐痰的样儿,都让她直犯恶心。

这次见面后,她在学校里写了篇作文一一《一个中学生的命运》。她流着眼泪,倾诉自己的遭遇。她再也不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的事儿,她要把自己的心声,把她的苦恼、哀伤和悲愤统统讲出来。老师看了这篇作文,把她叫去,详细询问了她的遭遇后,支持她与男方解除婚约。

老师的同情和鼓励给了她力量。她向家里提出了解除婚约的要求。可不等她说完,年迈的养父便严厉地制止她再说下去。老人瞪着眼,说:“胡折腾个啥?给我安安稳稳的,甭胡思乱想。”

她看到老人一生气,气管里的浓痰便涌到喉咙,随即就是一阵长时间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

她动摇了,反抗又一次失败。

不再反抗的她并没有让老父亲放心,相反,老父亲认为她之所以要退婚,都是念书把心念野了,所以,她被强制性地留在家里。

留在家里只能干农活,生活的重担从此压在了这个16岁的少女肩上。

沉重的劳动压得她难以喘息,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养父母说话,也不原意和村里人说话。当看见和她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上学或放学,心里就会涌上一股酸楚的滋味。她遏止不住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思念。

那个男的开始经常往她家跑,每次一来,她对他讨厌就增加一分,有一次,她终于不能忍受,对那男的说:“往后你不要再来了,咱俩的事,最终肯定不能成。”那男的惊讶地斜眼看着她,说:“不成,你家把我的钱都花了。”

她大声说:“钱,一定还你!”

她毅然下定决心:必须要和这个男的断绝关系,她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和这样一个男人生活一辈子。

她开始寻求支持。她首先想到学校那位待她很好的语文教师,可学校的老师管得了她家的家务事吗?必须找能管事的。

她先后去找了乡政府、县妇联,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部门不是你推我就是我推你,最终毫无结果。

无助的她,躲在一个角落里哭,她哭得很伤心。哭着哭着,她突然想到了死。

死也是一种反抗,能够表达她对命运不屈从的决心。可是……她死了,年迈的养父养母该怎么办?不错,她怨恨他们为她订亲、逼她退学,怨恨他们封建落后,但毕竟是他们辛辛苦苦把她拉扯大,他们其实也怪可怜的。

她陡然想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她觉得真正该恨的应该是他们。他们荒唐地生下了她,现在又不敢尽到自己的责任……

她决定去找他们,她要问个明白。

3、

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夺走了她亲生父亲的生命,但她母亲却侥幸地活了下来。

母亲现在北京郊县的一个毛纺织厂工作,并且重新组织了家庭,又有了一个女儿。

但她从来都没有忘记留在陕北的那个大女儿。她经常会因为思念这个女儿神情恍惚、暗自流泪。一次她与一位女同事在菜市场碰见个流浪的女孩,旁边有人说女孩是陕北来的,她顿时如遭雷击,脸色惨白,两腿发软,连喘气都觉得困难。后来与她同行的女工过来告诉她,那女孩是陕北榆林地区的,她这才稍稍缓过神。

那个女孩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都在思念这个女儿,想象着她如今的处境。

至于这个女儿,她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包括她现在的丈夫和女儿。这种不能言说的思念,像不能摆脱的影子在时刻折磨着她。这种思念撕心裂肺地痛,这种折磨让她身心备受煎熬。她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与那个丢失的女儿再次相见。

她和现在丈夫所生的女儿也已经读初中了。与前夫生的那个男孩,在跟这个丈夫结婚前因生计所迫送了人。如今这一家三口,生活还算和满幸福。

丈夫是从部队回来的,是个遭受过苦难和不幸的人。在部队时他们就已经结婚,转业回来前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把妻子从天津郊区调到他的身边来。

妻子曾向他讲述过过去的经历,讲过她有过个男孩,后来送了人。在听她讲述过去那段经历时,他能从妻子颤颤巍巍的语调和恍惚的神情中,看出她心里深深隐藏着的忧伤,这种忧伤比她表露出来的痛苦还要巨大、还要深重,但他一直以来从没有去触碰她那不愿展示的隐秘,他只是百般地呵护她。

她深深地感谢他。她也能从他一贯过度地呵护中感到他的敏感,她准备鼓足勇气,把她心中隐藏了十多年的秘密、那块她最不愿触动的隐痛,彻底向他揭开。

4、

不要怀疑一个女儿寻找亲生父母的决心和毅力。她终于找到了这家毛纺织厂,这个母亲可能的工作单位。

当她报出母亲的名字并得到肯定的回答时,她浑身抽搐,眼泪夺眶而出。

同样惊讶不已的是厂里的同事,他们没有想到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孩来宣称是他们同事的女儿。

厂里让她留下姓名,并让她三天后再来这里。

母亲在得到厂里的通知后立即赶了过去,在听完厂里同事详细描述后,她心里已经确认来找她的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女儿。因为她从同事的描述中得知女孩右耳后面有一颗明显的痣,而她的女儿恰好在那个位置也有一颗那样的痣。

回家后,她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丈夫和小女儿。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父女两人在片刻的惊讶之后,竟一致认为应该认她。

直到这个时候,压在她心头十几年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她还想解释什么,可面前的父女俩已经不听她的任何解释,他们提出要赶紧为这位家庭新成员做些准备了。

第三天中午,门被敲响。屋里三个人的目光同时注视着那扇门。小女儿快步走向房门,并迅速打开了那道门。

厂里的工会主席出现在门口,“我把你丢失的女儿带来了”。说完转身,让出身后的女孩……

“妈!”

“女儿!”

她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放声地大哭。

一对苦命的母女,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痛苦分离和坎坷磨难之后,就这样相见了。

那天的晚上,一轮明月挂在洁净如洗的夜空。阴历十五的一轮满月,好大好圆……

5、

转眼间,她来到这个新家已经二十多天了。期间,妈妈给她添置了好多新衣服,并和妹妹一道陪她玩了北京好多公园,她们买了好多胶卷,给她和她们一起拍了好多的照片。

一次妈妈小心翼翼地问她,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她告诉妈妈说,走之前和养父母摊牌了,我从他们嘴里逼出了你和爸爸所有的情况,包括你们的姓名和可能的去向,而且第一次打听,就遇到一个以前熟悉你的一位叔叔,更幸运的是,他还把可能知道你去向的许多叔叔阿姨的联系地址都告诉了我,所以,就像接力一样,我一路都得到这些好心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没有他们我找不到这里。

妈妈心疼地看着这个女儿,她在想,女儿的失而复得,是不是上天的一种眷顾?

在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了。她要补回这么多年亏欠女儿的爱,她要让她留在北京,永远也不分开。

她给这个女儿找到了一个售货员的工作,告诉她一边工作一边等待户口落实。

可女儿拒绝了。她说,养父母都已经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他们离不开她。这次出来只是为了逃婚,而不是真正要离开那个家。

好不容易才得到女儿,怎么可能就这么让她再离开自己?家里三个人、隔壁的邻居、厂里妈妈的同事,轮番上阵动员、劝说。看到家人和这么多人如此热情地挽留和劝阻,她最终同意留在北京。

但她提出一个条件:先让她回去一次,安排好养父母的生活,并把这一季的庄稼收割上来。

听到她同意留在北京了,一家人都非常地开心。心想,下一次她再回来,他们就永远不会再分开了。

6、

她又回到陕北那块她非常熟悉的土地上。望着黄土高原绵延伸展、起伏不定的庄稼地,她内心有一种眷念。

去北京这一个月,与生母重逢带给她的巨大喜悦并没有淹没她对黄土地上将她抚养成人的两位老人的牵挂。虽然她不能接受他们把她早早且草草嫁出去的想法,但在寻母的路上以及这一个月的生活体验和对比中,她理解了她们的无奈。一趟寻母之行让她成熟了许多。

走时养父身体就很不好,尽管养母曾对她说:“去吧,你的亲妈想你,你该回到她跟前去,在咱家你要把罪遭死。”可她现在觉得,她和养父养母以及患有癫痫病的叔叔相依为命的关系,是很难砍断的。

她答应了生母将她转回北京的要求,她也知道陕北老人内心的感受。他们虽然无力反对,可她却无法摆脱一种沉重的负债感。在陕北老人身边呆的日子已为时不多,她要在他们面前尽可能多地尽一份孝心。

养父母见她回来,自然很是高兴。她拿出北京爸妈捎给老人的各种东西,养母见炕上一下子堆了那么多吃的、穿的、用的,心里过意不去了,连连叹道:“这么远路,给我们这老骨头还捎这么些东西,太费力气,太花钱了。咱家苦了你,你妈对咱家还是这么重的心意,教咱咋受得了哟!”

养父依旧躺在炕上起不来,他一时糊涂,一时清醒。清醒时,盯着她看,不说话,只把手往远处指。养母解释说:“他叫你走哩,他不愿看着我们拖累你。”她按住养父的手,一股热辣辣的东西堵在喉头,泪水一下就涌出了眼眶。

这是最后一次替家里收割庄稼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帮家里干农活,沉重的体力劳动曾无数次压疼她嫩弱的身子骨。她诅咒过不公正的命运,怨恨过苦难的生活,可现在,她突然生出一种留恋的感情。这坡坡,这坎坎,这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她是那样的熟悉和不舍。

庄稼收割完了,与北京爸妈商议好的动身的日子到了。她把养父、养母、叔叔所有的棉衣棉被拆洗了一遍,把家中里外所有该收拾整理的都收拾整理好,该道别的老师、同学、朋友也都一一道别了,养母把该给北京爸妈带的土特产也准备妥当,她该动身去北京了。

就在这时,养父的病突然加重,而且非常危急,她意识到不能在这个时刻走开。她决定留下来。

养母劝她:“只管走你的,他这几年就这么拖着,还不知道拖到啥时候哩。”

她摇头。她不能、也不愿意就这么牵肠挂肚地走开。

养父的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在一个月后,养父终于闭上了双眼。

悲痛袭向了她。她伏在这位像黄土一样质朴、终生劳碌受苦、让她领受过刺心的疼痛更给过她巨大恩德的老人身上,失声痛哭。

她一手操办了养父的后事,将老人妥妥帖帖地安葬在村南一块向阳的坡地上。她把一切都处理完了,才写信给北京的爸妈告知养父去世的消息。

养父的去世给了养母太大的刺激,这位已经年近七十的老人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双目视力急剧下降,耳朵突然背得厉害,两条腿终日疼痛,走路都很艰难。这种情形让她感到,无论如何她都不能就这样撇下风烛残年中的养母。

日子一天天地拖下来。终于,她作出了一个和当初只身寻母一样令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回京。

她给北京爸妈写了信,告诉他们她最后的决定。她不能知道妈妈在得知这一切后会怎么想,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再动摇了。只要养母在世一天,她这个决定就不会改变。她在心里默默祈求着生母的原谅。

又是一个月亮高悬的夜晚,她静静地坐在低矮的小屋窗前。她凝神望着高原上空宛如银盘一般明亮的月亮,眼角处有点点晶莹的闪光。

此时,月儿正圆。

注:这是一篇旧文,这次在《文字之光》里选登,得到了主编韩涵微语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别鸣谢。旧文原题是《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女儿》。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韩涵微语或副主编无色生香

相关文章

  • 【文字之光】|黄土高原上的明月

    千里故乡,归心如梦。山峦秋色,叶落雨红。此时,一轮明月在黄土高原上悄然升起…… 1、 1970年的初冬,她出生在陕...

  • 【文字之光】| 雨中寻幽明月湾

    江浙一带耳熟能详的古镇,周庄、乌镇、同里、甪直、西塘……真是不要太多!早年间一想起,粉墙黛瓦炊烟袅,小桥流水乌篷摇...

  • 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

    《金色梧桐》和《文字之光》这是简书里小小的两个专题,《金色梧桐》是《文字之光》的推文优选池,《文字之光》专题秉持着...

  • 有奖征文|致抗洪抢险的英雄们

    本次征文联合主办单位:文字之光小岛、文字之光基金会 前言 2020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斗的一年。 上...

  • 文字之光

    我喜愛那種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沒有任何障礙的,可以簡到兩三個字,可以長到一句話二十幾個字,要麽乾脆簡潔,要麽流洩千里...

  • 文字之光

    文字之光闪闪亮,苦心推文散光芒。文章里面藏锦绣,字里行间隐馨香。若为权贵自寻扰,莫若独笔草堂上。丹心可鉴照日月,鸿...

  • 文字之光

    喜欢码字写文,虽然它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但却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有趣我们的灵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 文字之光

    用文字安抚浮躁。 总有自己的隐私,总有不想诉说的话,总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想法,如果觉得压抑,就写下来吧。 身边的知心...

  • 写在文字之光公众号首发时:一起走过的路

    文/张小晩如月 文字之光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张小晩,是文字之光内容部的一员,同时也是文字之光公众号的主要运营...

  • 望其项背

    云行笔记,是我在简书文字之光社群里最早结识的师友,与他的相识源于文字之光给我们一个展现机会。 我作为文字之光社群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之光】|黄土高原上的明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fk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