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期,产生了许多离奇的、我们今人的思维很难理解的冤案,这都是乾隆皇帝一手制造的冤案。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的一个早晨,广西布政使朱椿,坐着轿子,刚刚出了胡同,突然路边窜出来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看上去像是个读书人,颤巍巍地跪在路边,手中高举一册文书。
朱椿以为又遇到一位告状的,便命令随从接过那册文书,只见封面上写着两个字“策书”,这是一份政策建言书。
这份策书端楷正书,字写得很漂亮,里面写了四条建议:一、请朝廷进一步减免钱粮,减轻底层人民负担;二、建议各地添设义仓,救济贫民;三、禁止种烟,以多打粮食;四、裁减寺僧,减轻社会负担。
朱椿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发现这篇文章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还有许多定量分析。比如他说:“今种烟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种烟一、二万株,小家亦不减三千。每万株费人工十或七八,灰粪二、三百担……”这篇建言书,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一个老人关心家国的拳拳之情,跃然纸上。
看完后,朱椿脸红头涨,神色大变,命令身边的几个随从:“立刻把老头拿住捆上,绝对不许逃脱!”
老头一看布政使大人不但没有把他待为上宾,热情款待,反而疾颜厉色,如临大敌,老头一时搞不懂什么状况,跪在地上,原原本本从头道来。
原来这老头名叫吴英,是广西平南县人,读了一辈子书,只考上了一个秀才。如今六十多岁了,身体多病,眼看着来日无多,不甘心一肚子才华,就这样埋没了,便想着把自己对朝廷和皇帝的忠爱之情,化为这一纸策书,献给官府,这样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也算不负到人世来了一趟吧。
朱椿弄清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命人把老头关进大牢,连夜给广西巡抚写了一个汇报。
原来,这篇策书中有一段话,“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这一段,两次用了皇帝御名“弘历”中的弘字,没有避讳,所以得从严查处。
第二天,这桩案子转到了广西巡抚姚成烈的衙门,姚成烈马上派人赶赴吴英老家平南县,把老吴家搜了个底朝天,把吴英所有直系亲属二十多人都捆到省城,连夜进行审讯,对所有人都动了大刑,当场打残废了两个人。
审了好几天,所有人都交待,这份策书确实是吴英“实思献策,冀得功名”,是自己一个人闭门所写,与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
审问清楚了,姚成烈立刻写了一份奏折,向乾隆皇帝汇报。
乾隆皇帝接到奏折后,和大学士九卿等人,反复认真研究了这桩案件。这一年九月,他做出了如下终审判决:
第一、“秀才吴英生逢圣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冒犯圣讳”,并且有批评指责朝政之处,因此“殊属丧心病狂,案情重大,未便稍宽”,凌迟处死。
第二、吴英的两个儿子吴简才,吴经才,斩立决,立刻砍头。吴英的弟弟吴超,还有侄子吴逢才、吴栋才,斩监候,等到秋后再处决。
第三、吴英的妻子全氏,妾蒙氏,儿媳妇彭氏、马氏,以及他的九个孙子,都发配给功臣之家,世世代代为奴。
乾隆对于统治中期这些并不严重的案件,表现得极其残酷。据不完全统计,乾隆一朝,类似吴英这样被处死的案件多达二十一起。其中七起案件中,当事者是被凌迟处死的。另外十四起基本都是“斩立决”或者“立毙杖下”。
乾隆通过这些案子,要重点打击的一类人,那就是社会底层失意的文人。
因为乾隆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最容易带领普通老百姓起事的人物,就是“失意文人”。为什么呢?
第一,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一心想要功名富贵。一旦科举不顺,腾达无望,这些已经读了半辈子书的人很难老老实实放下书本去做农民,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最容易起不轨之心。
第二,这些人识文断字,能说会道,很有能力,很容易成为民间起事的带头人。中国历史上那些大的农民起义,首领大多数是失意的底层文人。比如唐代的黄巢,几次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都没考中,愤而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是四次考秀才都没考中,才决定起义的。
不过,乾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激烈的手段,要杀要剐呢?这是因为,进入乾隆中期之后,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各地出现了好几次造反事件。
乾隆十七年,有个叫马朝柱的人,在湖北大别山中纠集众人,制造军械,准备起事。这个马朝柱能识文断字,自幼胸怀大志,做着皇帝梦。他有点小聪明,靠装神弄鬼,来骗取大家的信任。他宣称自己十六岁时,曾梦到太白金星降临,指点学得了一身神奇的法术,可以撒豆成兵,剪纸为马,时间长了,一些人都崇拜他,拿他当神人。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马朝柱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大量信徒,准备共同起事。不巧消息泄露,地方官率兵入山搜捕,查抄出军械三百余件,制造火药的原料硝磺好几百斤,捕获起义骨干共二百余人。
乾隆一看这个汇报,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地方官侥幸事先破获此案,很可能一场规模巨大,席卷数省的反清起义就要掀起。
乾隆十八年,又破获一起谋反案。福建漳州的秀才蔡荣祖与道士冯珩(héng)一起,也做皇帝梦,共谋起兵,同样是因为事机不密而被提前破获。
面对人口压力导致的诸种社会问题,乾隆偏执地选择了高压控制的对策。他认为,只要把这些犯上做乱的“苗头”一一消灭于萌芽之中,大清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太平万年。
而事实证明,乾隆的这一做法治标不治本,不但在他晚年就暴发了白莲教大起义。乾隆故去五十年后,正是四次科举没能考上秀才的“失意文人”洪秀全,利用“上帝教”起事,沉重打击了大清王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