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孩子的谁

作者: 袁语 | 来源:发表于2016-09-28 12:27 被阅读81次

孩子只是借父母而来,他们最终会离父母而去。

孩子从来都不属于父母,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1

我们是孩子的谁?

初看到这个问题,似乎会一愣----

我们是孩子的谁?这还用问吗?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啊!

没错,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父母又是什么人呢?

我们许多父母,将自己自己当作孩子的拥有者和主宰者,试图用父母的身份、成人的力量、高高在上的权威,去左右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属物而已。

他们以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学什么、交什么朋友、看什么书、甚至脑袋里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必须由他来决定。

而孩子则被这样所谓的爱,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没有选择的余地、更不需要思考----只需被动接受就好。

于是,孩子长大后就成为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不会思考、不会选择的妈宝孩;

一种,是强烈叛逆,用已经长大的青春与力量与父母对抗,所有父母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全部都要做一遍,以证明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2

有条件的有爱,让孩子负重前行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可是确实是这样吗?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偏偏是父母的爱,从来都是讲条件的。

比如说养儿防老:

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带上了功利性----孩子成了我们养老的工具;

比如说告诉孩子,你若考试达不到前三名,我就不爱你了:

可见,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达到考试前三名;

比如说我们会告诉孩子:你一定要出人头地,这样爸爸妈妈才有面子;

可见,我们的爱里,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虚荣。

所以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伟大,我们对孩子的爱,一直是有条件的。

而这种种以爱为前提的条件,让孩子背负甚多。

作家当年明月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时,我们就会知道:

孩子只是借父母而来,他们最终会离父母而去。

孩子从来都不属于父母,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于孩子来说,

我们既不是他们的拥有者,也不是他们的主宰者;

我们只是他们未成年时的法律监护人、他们终将长成为自己;

家只是他们在成年之前的寄居处,他们终将离开而拥有自己的、与我们并没有多大关系的生活。

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才会知道,当孩子寄居在我们这里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才是真正为他们好。

3

你所做的一切,终将在孩子的身上打下烙印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给他们呈现的模样。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制定行为界限,并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探知世界、探知社会的机会。

社会规则、行为界限,就是让他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

我们从法律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社会道德规范等不同维度,为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示范,帮助孩子建立初步正确的价值观。

探知世界、探知社会的机会,其实就是给孩子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学到生活经验的机会;

有个很有名的例子,是说当一杯牛奶被孩子打翻后:

中国妈妈怒吼孩子,吓得孩子手足无措;

外国妈妈则让孩子在泼掉的牛奶里玩一会儿,然后让孩子找到不打翻牛奶的正确做法。

这个例子其实是告诉我们:

生活经验,是在失败的积累里得来的,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财富。

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便是强行夺走了他积累财富的过程。

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

我们必须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以成人的能力去检视孩子的行为,并指责他们的无能。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和权威,我们要给孩子以规则和尊重。

4

如何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少年时期,心理与生理迅速的成长,个人力量越来越强大,几乎到了可以与父母对抗的程度;极速发展的个人意识,与还不成熟的心理现状形成矛盾,这种矛盾通过叛逆、暴躁、易怒而表现出来。

这时候,我们最好做孩子导师与朋友。

说是导师,即帮孩子解答成长中的疑惑,并与他共同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案;用我们的经验与智慧,引导他们去探索,在青春期萌生的,关于生命、关于社会、关于人类、关于自我等问题的思索。

同时我们最好能持续学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在某一方面强大。

这是让孩子在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青春期,仍能对父母保持尊重、保持敬仰、愿意和平沟通的重要条件。

否则孩子可能因为瞧不起你,而将你拒之门外。

说到做孩子的朋友,我们或许会有个误区:就是不压制他、与他平等对话。

这当然没错,但显然不够。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我们与自己的朋友相处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会谈各自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与观点、我们会一起去做一件好玩但或许没用的事情、我们会一起吃零食打游戏、我们会一起讲笑话骂另一个讨厌的人、我们会去抢一件都喜欢的东西而互不相让……

所以,你真的是孩子的朋友吗?

对比着你与好友、与闺蜜是如何相处的,再来看看你与孩子是如何相处的,就知道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孩子的朋友吗?

我的回答是:

若你是一颗不老童心,那请你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做孩子的朋友;

若你天生刻板严肃,我想还是算了,你愿意孩子还不愿意呢,觉得别扭啊。

所以,在孩子的青春期,我们是孩子的导师还是朋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个性;但无论是哪个角色,最重要的便是真实----

是导师,就请你拿出真本事来,能解决孩子大部分的疑惑,能与孩子一起寻找更复杂问题的答案;

是朋友,就没大没小的与他玩在一起,与他去争去抢去疯去闹吧。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亦师亦友,在关键问题上严肃而有权威、在平日相处里如朋友般亲密无拘。

5

我们是孩子的什么人

最后,我们来回答文头的问题----我们是孩子的什么人?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我们是孩子的保护者,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保护他们健康安全的长大;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是孩子成长的指引者,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价值系统与规则系统;

在孩子的少年时期,我们是孩子的师友,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他们共同成长,在人生的关键时候给他们指明方向;

在孩子的成年进期,我们是孩子生活的旁观者,尊重孩子选择的生活方式,站在能看到他的地方,看着他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摸爬滚打,然后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

PS1:请注意我们说的是犯错,而不是犯法;

PS2:我们所说的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是指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接纳孩子的行为,并帮助孩子成长,而并非鼓励孩子故意犯错.

END

相关文章

  • 我们是孩子的谁

    孩子只是借父母而来,他们最终会离父母而去。孩子从来都不属于父母,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1 我们是孩子的谁? 初看到...

  • 是谁害了我们的孩子?

    曾记得我们念小学的时候,一块木板,挤着好几个小朋友,凳子是自己家里搬过来的。老师整日苦口婆心,偶尔还上了戒尺。星期...

  • 是谁谋杀了我们的孩子

    前段时间,朋友手术,我有幸得见传说中杀人无数的“计划生育手术室”。 我坐在诊断室门口,抬眼便可看到计划生育手术室的...

  • 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近日,广东省司法厅官网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首次对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进行了明确——学校和教师可依法对...

  • 孩子,是谁的孩子!

    有个极有意思的话题,孩子,究竟是谁的孩子?孩子,是不是一辈子都是父母的孩子。 你可能会说,这还用得着讨论么? 当然...

  • 孩子是谁的孩子?

    #一起成长读书会#张利锋阅读分享第113天 你的孩子并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身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

  • 孩子是谁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我犹豫了半天,是把它写成一个文艺片,悬疑片,伦理片,还是动画片?然而,不管写成什么类型,我需要...

  • 孩子是谁的

    第一次读到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就深深地被打动了。如果你已经有孩子,这首诗会让你在教育子女上更有...

  • 孩子是谁的?

    今天看了个旧闻。吴绮丽为见女儿报警,因为女儿根本不想见她。而一提吴绮丽大家又要骂成龙,渣男。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事...

  • 孩子是谁的

    冬天总算有了它该有的样子,今天出门冷风会吹的手疼,于是快步前行着,希望早点到目的地,结束这场与外界不愉悦的接触。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是孩子的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ih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