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吴方言

作者: 艾冰台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06:05 被阅读5次
    没落的吴方言

    豆瓣上有《吴语为什么衰落了?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吴语区90后自白》,读来感到唏嘘不已。偌大的吴方言区,如今的90后会讲方言的又有多少?

    文中拿粤语和吴方言对比,粤语有主心骨,广州话。以广州话为标准,其他各地向它看齐。而且由于港剧,粤语歌曲流行,在广东,广西甚至长江以北的年轻人里都有不少会说几句粤语。

    而吴语呢?那么多分支,谁也不服谁,讲上海话的看不起讲其他方言的人。不要说和其他地方,就是城市里的和郊区的就不对付。一百个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来一句“乡下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更何况吴方言哪里有像粤语那样,有众多热门流行歌曲,有众多的港台影视歌星?依稀记得只有傅子明创作过一些上海话流行歌曲,但毕竟属于小众。有上海话的影视剧吗?也有,《上海一家人》《孽债》曾经红极一时。但都是上世纪的事情。现如今,还有多少沪语歌手?沪语影视编剧?

    曾经可以和北方相声抗衡的独角戏,如今又在哪里?当年的那些大师,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等等,以及他们的众多弟子,独角戏曾在上海演出风生水起。电视台,广播台都有他们的声音。曾几何时还有大型上海轻喜剧《老娘舅》系列,如今哪里还有?

    上海话如此,其他地域的吴方言呢?苏州评弹还有多少人还在听?锡剧《珍珠塔》曾经屡演不衰,走进过上海农村乡野。沪剧越剧呢?在老一代人心中至今还记得《阿必大回娘家》《鸡毛飞上天》,《庵堂相会》,《卖红菱》,《盘妻索妻》,《十八相送》,《红楼梦》等等经典曲目。那些上世纪老演员去世后,新生代演员给人耳目一新的曲目有多少?一无所知。

    方言,毕竟是方言。只是一个狭小空间由于曾经的交流不变自我封闭形成地域性语言。就上海而言,郊区各个乡镇的语言就有不同。浦东和金山、奉贤、嘉定、崇明有些话相差很大。想当初读书寝室住着7位同学,有市区有郊区。如果都用各自方言说话竟然还听不懂?!都是吴方言啊。

    郊区的能听懂市区讲的,可反过来呢?一脸懵圈。嘉定话,金山话,浦东话,想不到差别还不小,到最后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妻是市区人,到我浦东老家就无法听懂我老妈在说些啥。不得已,我还得充当翻译。真是悲催。上海话尚且如此,整个吴方言,那不更复杂。

    人都是趋利避害,语言也是如此。没有了实用价值,就成了死语言。当然遗憾的是那些曾经用方言书写的资料后人无法阅读欣赏。

    张恨水,鸳鸯蝴蝶派,当时诸多小说都是用吴方言所写,过不了多久或许也就看不懂。读吴方言小说很累,不能仅仅看字面就能读懂,有时候非得把语句读出来才明白。这就是与普通话差别所在!阅读不方便!

    其实我认为这些不是阻碍吴方言的主要原因。在上世纪70,80年代各地说吴方言哪里少了?最关键的是小学,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想我们读书时,幼儿园肯定是本地人带,都是一些年纪大的婆婆阿姨,一口本地土话。耳濡目染,开口说的就是方言。

    上了小学,除了语文课念课文说普通话,其他老师讲解很多时候也是方言。课下交流,提问都是方言。哪怕到了中学,很多课程依旧还是本地方言唱主角。

    可现在呢?

    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都是科班出生,可有多少是上海的?上海人口流动大,来自五湖四海,唯有普通话才能担当如今的义务教育。回到家里,有爷爷奶奶还好一些,或许能说些上海话。但出了门,又能怎么样?语言是交流工具,长期不说也会生疏,很多时候说着说着有些意思不知道该如何用方言表达,还得用普通话代替。久而久之,不实用的方言就成了累赘。


    曾经在商店里买东西都不好意思说郊区方言,更不敢说普通话,怕遭营业员白眼。如今呢?买东西的有几个说方言?普通话大行其道。估计不久将来,说方言反而被人看不起了。或许只有那些上年纪的老人私下用方言交谈吧。坐在旁边的90后00后的孙辈们忙着玩手机,谁还听得懂你说的是啥?!

    2019.3.30匆匆

    2019.4.3  修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落的吴方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tm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