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论语》心臆
《论语·子路第十三》23:和,从哪里来

《论语·子路第十三》23:和,从哪里来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4-30 23:24 被阅读0次

《论语·子路第十三》23:和,从哪里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所描述的熙熙攘攘者,其实就是孔子所讲的“小人”。

孔子所讲的“小人”,不是道德败坏之人,而是内心里没有明确的方向,容易为外在风尚所改变的人。关于小人,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其特质。描述最形象的大概有两处,一次是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孔子答季康子问政,先生谈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另一次是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引用南人之言“仁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君子与小人之别,在两个具体、形象的情境中,隐隐然跃跃欲出。

纵观整部《论语》,孔子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对比,不下十几次。每一次对比,都让人对君子与小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问题是,老人家从来不具体为君子或小人下定义。或许,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读书人心中,才有了一个人人可以心向往之,却又不能至的君子。才有了个需要时时惕励的小人,需要不断的避开它的影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从哪里来呢?

一、至高无上的人生意义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人活着,要有意义。”

人生在世,所能找到的那个意义,就是将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所在。人活着所找到的那个意义,也是没有办法下具体的定义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每个人的人生便注定了会有不同的意义。

求“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人生意义放在“大义”的尺度上度量的过程。堪称“大义”的人生意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广泛认同。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和”的结果。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这个意思。“侠”字左半边是“人”,右半边是“夹”,表明所谓的“侠”,就是在众人以为是过不去的罅隙中,刚刚好地过去了。侠所凭借的正是自己刚刚好过去众人过不去罅隙的侠义。

所谓“大义”,其实就是放在台面上经得起众人推敲的人生意义。

客观来讲,每个人找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都是独特珍贵的。而每一种经得起众人推敲,赢得众人认同的人生大义,都是至高无上的。

二、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

回到司马迁所讲的天下熙熙攘攘者,这些孔子眼中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小人”,说到底是为着现实利益的人。

为着现实利益的人,没什么可耻的。问题是为着现实利益,放弃自己的初心与追求,违背自己原则和操守,那便是彻头彻尾的“小人”了。

世间的现实利益常常看起来是唾手可得的,这也正是利益的诱人之处,也正因为这诱人之处,才让天下人趋之若鹜。

三、要利还是要义

要利还是要义,这是将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的重要的分水岭。

谈义利观的时候,首先应该刨除掉的是可以兼而得之的情形。孟子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有机会兼而得之,当然是再好不过的。问题是,现实情境中,总是要我们有所舍,有所得的。

当义和利必须舍一个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做法才会有所区别。

君子所选择的是仁义,是人生大义,所以,宁愿“和而不同”,各有各的人生大义,却可以包容彼此的不同;小人选择的是利益,是唾手可得,所以,宁愿“同而不和”。所同者,不过是为了得到现实利益而暂时委曲求全的结果。

和,是什么?大同之道,大同从哪里来?仁义而已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路第十三》23:和,从哪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xn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