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10天

原文阅读: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讲解:
9.25这一章在《学而篇》里学习过,这里就不重复解释了。
孔子说:三军虽众,其将帅,仍有被劫夺的可能。而一个匹夫,一个普通的男子汉,若他志向坚定,你是没法让他改变志向的。
启发思考: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可谓是铿锵有力、穿越千古仍掷地有声。
按周制,天子六军,诸侯三军,这里三军泛指军队。匹夫是指普通老百姓,夫妇相匹,匹夫匹妇。上层贵族士大夫有妾媵,一夫一妻相匹配的普通老百姓就叫匹夫。
三军之帅的“帅”是依赖于外部条件的,条件改变了,帅可能就会被夺了。帅需要君王的任命,需要下属的支持,需要敌方未能破坏他的有效指挥权威与必要手段。如果君王见疑,如果下属不服乃至下属背叛,如果敌方实行斩首战术成功摧毁了他的通讯、情报、参谋系统甚至将他击伤击毙,这个帅就被剥夺了。关云长曾在曹操面前夸赞张飞,说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当然,在实际战争中,斩首行动能够成功,打掉了对方的主帅或指挥部的例子非常稀少。 三军夺帅其实并非易事。
夫子用“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这样如此强烈的反差来比喻,强调人人都可以有比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意在激励后学立志。因为志是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对外部条件没有依赖。从根本上说,它是无待的。一个匹夫,他若志向坚定,只要自己不改变初衷,自己不背叛自己,志是谁也夺不走的。所谓“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你可以夺去他的生命,却不能夺去他的志向。
夫子这么高调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宣扬人的价值,也强调人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
孟子提出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高扬人格尊严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到: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太平年月,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风骨,即便前面是监牢与死亡,也毫无恐惧与不安。”也就是说,威权和暴力,都不能让这种“匹夫不可夺志”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意志折服。
我们每个小小百姓,也可以做到志在我心,是非、善恶、友敌、纳拒的判断,全在我心。只有确立起了真正强大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也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完成自己的使命。关键在于要立志、践行,坚定不移。只要内在的意志足够强大,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住一个人精神前进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