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火妞
✉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就学过,什么叫从众心理,还有对它的鄙弃。90后曾被扣上“非主流”的帽子,那些古灵精怪的装扮,曾让人作呕过,但后来却发展成为所谓标新立异的新风潮。
有的男生喜欢上了走偏女性化的装扮,也有女生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男生。从大众审美来看,变性人格是被嫌弃的,同性恋也没有一蹴而就。这种被称为固守、狭隘的审美正在被淘汰,世界的价值观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一个包容的心,所谓性取向,也是属于个人的自由。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很正。
我在泰国呆了快三年,每次跟以前的朋友聊起我在泰国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妖,有的甚至跟我强调,可千万别找个人妖对象回来。每次都气得我哭笑不得。其实,泰国不只有人妖,还有美丽的大象,佛教文化,还有泰国人淳朴灿烂的微笑。人妖是当地最普遍常见的,但却成了大家给泰国贴上的标签。
我们会给一个国家贴上标签,人也同样。有些标签会成就一个人,也有的标签会毁了一个人。
其实,说什么审美标准,兴趣爱好,或者性取向,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标签。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后来的成长中,基因的决定性因素固然有,但后天的养成是不可或缺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接受了怎样的文化熏陶,自然就会有怎样的思想和价值观,性取向也同受影响。
同性恋,是时下一个备受争议的标签,而这种性取向的选择,也得益于当今的影视作品对它的美化。这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我们对同性恋片面的认知。
西方社会在19世纪开始使用同性恋homesexual这个词,那时候的这个词的出现,就是对16、17世纪在英国流传的鸡奸sodomy的美化。
Pederast做为一个古希腊词汇,直意过来的意思是恋童癖,但也在早期被定义为鸡奸。在古希腊的时候,尤其指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柏拉图的推崇下,甚至比同性恋更为广泛认知。
在18世纪,与宗教分离的世俗社会主义得到发展,法国就开始用Pederasty这个字来指代“鸡奸”,用来代替在圣经中使用的鸡奸(sodomy)这个字。他们也没考虑这个词的原始含义,就用这个词指代男性间、甚至女性间的性关系,也不考虑年龄问题。这个用法在法国和德国一直持续使用到20世纪初,直到最终被同性恋(homosexual)完全取代。
因为大家觉得鸡奸听起来有点儿像杀人放火的意思,普遍意义上觉得那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有一种罪行被称为鸡奸罪。但是有人说,其实鸡奸者和其它男性也没有什么不同,与其它男性也有着同样的性取向。所谓的鸡奸,也只是短暂而临时的一种性罪行。而同性恋的双方则有着更加持续长久的关系和感情。
这个美化效果确实做得很好,我们很多人就由此相信了这份所谓的爱情。
但要说到地球第一教科书里提到了“鸡奸”这个词,在我们今天的翻译版本中并没有体现,但可以追溯到词根sodomy,就是所多玛这个地名(Sodom)。而所多玛这个地名,就是我们上次提过的,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的家,是当年罗得与亚伯拉罕分手之后,罗得所选择的那片肥沃之土,繁荣昌盛的地方。
也是这次两位天使来,要剿灭的城市。但是上一次,耶和华也答应过亚伯拉罕,只要这城里有10个义人,祂就不会剿灭这里了。结果却不尽人意,这城里连10个义人都没有。后来只有三个人因为提前收到情报,而离幸免于难,明天我们就说说这个情报。
可今天说了这么多,都是我对同性恋这件事情本身的态度。但今天的同性恋现象,也仍然需要我们的理解,因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可奈何。
就像泰国的人妖,不都是自己情愿去做,而是家庭没有计划生育的无奈,很多家庭没有办法承担开支,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挑选一个长得最漂亮的卖了做人妖赚钱。
还有,各原生家庭普遍存在性别歧视,对孩子的性取向也造成影响。有的父母想要生男孩子,却偏偏生出女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于是从小就用反性别的衣着来打扮孩子,这自然从小就改变了孩子的性取向。
再加上,而今社会不断飙升的离婚率,对下一代人爱情憧憬的不断破灭,还有单亲家庭对下一代孩子爱的缺失,都会在各种程度影响着新生代的价值观。
我虽然坚决反对同性恋这种爱情观,但当我看到,自己的朋友中也有出现同性恋的,我听了他们的故事,感受过他们的伤悲,那种夹杂着自己的挣扎,还有对世界的无奈,真的让人心疼坏了。好像只有与那个同性相恋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好可气,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港湾太少了,如果可能,我希望有一天,你把地球第一教科书当成一个心灵的港湾。
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哪怕一个罪犯。说白了,谁也不是个完美的人,多少都犯过错儿。我们也渴望被接纳,但我们也应该改悔。报复社会是没有用的,如果可以,还是温暖世界吧!
坚持该坚持的价值观,但同时尊重该尊重的不同性。如果可以,请你给每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