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5.14-15:子路有闻勇于行,敏学好问谓之文

善读「论语」5.14-15:子路有闻勇于行,敏学好问谓之文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2:36 被阅读36次

「公治长篇第五」14-15 

【原文】

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14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后,若未能立即实践,便唯恐再听到新的道理。

15子贡问道:“孔文子怎么会得到「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注释】 

“唯恐有闻”中的“有”,音义皆同“又”。同样用法如“为政篇”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雨”)。“文”是谥号,“子”是尊称。“谥”音“是”,是古代帝王、贵族、官员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敏”,此处一般作“聪明”解,但我认为作“勤勉”解更合适。“敏而好学”是成语,可不译。 

“不耻下问”,意为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不耻下问”为成语,可不译。

【评析】 

  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好勇过人,见义必为,见危必拯,故能闻而即行。孔子曾评价说:“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可见其勇于行、急于行之心,盖孔门弟子相推莫及,故特记之。这是形容子路有闻而必行、唯恐行之不及的急迫心态,并非真的“唯恐有闻”。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大概说的就是子路这种人吧!子路学习的资质并非上佳,但他凭借着闻道即行、勇于实践的精神,虽未能达“入室”的境界,也还是得到了“升堂”的地位。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想吾辈平日非无所闻,然往往徒有所闻而未见诸行,即有所行而未必有子路之急。直如老子所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因此不免孤负时日。相形子路,可为之一惭。

子路虽然粗暴、冲动,但品德好,武功高,孔子非常喜欢他。后来卫国发生变乱,他“见危授命”,临难而死。临死之前,子路的冠缨被击落,子路遂整理衣冠道:“君子死,冠不免”,虽死亦不愿失其尊严。孔子后来听说子路被人砍成肉酱而死,难过之极,以至于吃饭时见到肉酱便将其盖上,不忍食用。

孔子重德,门下弟子亦如是。因此当子贡听说孔圉得到“文”的谥号时,便心有不解。据《左传》记载,孔圉其人私德有秽,子贡故有“何以谓之文”之问。而孔子答之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则足见孔子不没人善、道大德宏之一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主张的一贯治学方法,孔子自己也一直是身体力行。韩愈所著的《师说》有云:“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谦德如此,所以垂范万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5.14-15:子路有闻勇于行,敏学好问谓之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j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