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说到道具体是什么?往往就戛然而止了。老子从不谈及道的具体面貌,道的形象是模糊的,不可辨认的,原因老子认为万物皆道,在道里怎么可能识别自己呢?不过,老子总是给出认识道的方法,以及人入道之后的形象和状态。即使道不可言,但是可以通过后天修行达到的。
作为一个认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解读道德经不从玄幻缥缈的角度来理解。之所以说是修行,那也是道德品质和对人生态度的修炼,以及对处理问题时的辩证法来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的微笑工作,多少会对他人有点帮助。
首先来谈一谈辩证法的意义,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工具,是一项有力的武器。谈及辩证法,要说的东西可就太多了。这个词往往被用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上,指的是什么呢?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引导下,利用论及分析和讨论并引入科学实验来研究社会关系和科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拿伟人毛主席举一个例子,毛主席曾经问,是否原子是可分的。他说,从唯物辩证的角度上,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如果单纯以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在没有科研证据之前明显是不成立的。辩证法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作用是什么?是描述问题变化的规律,更在于对问题发生发展的预测。不能预测问题的科学理论,是局限的。这也是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了。
当然,老子没有办法说出道的具体本质,那是因为发展过程中的随机性。这就好比今天天气预报说某某城市今天气温30℃,然而图书馆因为有空调24℃,烧烤摊晚上人多,40℃。这难道不是对于规律的违背吗?当然不是,这只是随机性的体现。大规律下遵从,偶尔会出现违反规律的存在。这也可能就是说,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吧。
在这些基础问题被讨论后,咱们接着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什么是德呢?德只不过是道具象化的体现罢了。在这个道的规则下,所体现出的问题可能上可能下,可能左,可能右。我们总是生活在道的幻影之下,过分追求某一种你觉得正确的东西,是否过于偏执了呢?佛家常说,众生皆有佛性,因执念而不可证得。如果你不抛弃你对问题的偏见,或者看问题十分局限,你怎么可能看清问题真正的本质呢?
接着老子说,你看,别看外在虚无缥缈。可是一切都是道演化出来的。他说,恍恍惚惚,其中既有形象,又有实物,其中还有精华,其中更有无法改变的内在规律。那老子他老人家是怎么看待世间所有问题的呢?用道。这里还是让人挺疑惑的。 说完道的外在形象,讲了道的变化,但是怎么去找到其中的道,却没有说。也就是没有具体例子去实践,毕竟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炒股,如何赚钱的书。道还得自己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