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节,一早,朋友圈就被各种颜色的元宵填出了满满的节日欢喜,而我,看着这些唯美的图片,莫名地,竟产生了思乡的情愫。“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么多年了,似乎第一次有这么深的感触。
我想起家乡的元宵。家乡的元宵不叫元宵,称为圆子。比普通的元宵小一些,无馅儿。一只碗里盛上十个左右,其他都是圆子汤。就这样,用筷子夹起一个袖珍的、白白的圆子,沾一下面前另一只小碗里的红糖或白糖,一口一个地吃下去,那种细腻、柔润、甜蜜就从嘴里开始往下滑,一直滑到心里,蔓延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吃圆子,吃家乡的圆子实在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吃其他元宵无法比拟的!
我想起今年过年吃的那顿圆子。腊月二十九,吃午饭时,老爸对老妈说,他想去打五斤屑,明天搓圆子。(老家称各种面为“屑”,我觉得真是异常形象)按照老家的习俗,初一要吃圆子,意为团团圆圆、甜甜美美。老妈想了一下,说,还是不要那么费事了,每个人吃不了几个,去超市买点袋装的回来,方便,还有馅儿,好吃。老爸固执地说,还是自己做的好。
于是,老爸一个人淘米、磨面,待年三十吃过午饭,老爸拿出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和面盆,倒入白白的糯米粉,老妈则坐在灶边烧着准备和面的开水,慢慢地,厨房里便弥漫起潮湿的、暖暖的蒸气。
我站在一边,看老爸一点一点地往面里加水,搅拌、搓揉,最后用右手揪出一个个小面块儿。小儿子也站在我身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动也不动。
我伸手拿起一个小面块儿,放在左手掌心,老妈看见,赶紧阻拦,她说,又不是小孩子,赶好玩,别把手弄皴了。她边说边递一个小面块儿在小儿子手里,手把手地教起了小儿子。小儿子的小手,在老妈的大手里,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慢慢地旋转着,旋转着,而后打开,一个小小的、白白的圆子就搓成了,站在小儿子的左掌心。小儿子看着圆子便开心地笑了,于是,瞬间,每个人的脸上像花朵一样,盛开了笑容!
元宵节,想起家乡的圆子我想起儿时妈妈给我做的炒圆子。每次家里搓圆子,妈妈总要留一碗来用红糖炒,这曾是我儿时最美味的点心。炒熟圆子的那种颜色,很美,我无法准确形容,但永远在记忆里闪光;炒熟圆子的那种味道,亦很美,闻起来,是糖的甘甜和着糯米的香滑,每次想起心里便痒痒的,嘴里便便馋馋的。
我想起每次回老家,无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无论家中有没有现成的糯米,爸妈总会想办法给我做一种家乡的糯米食品,有时是圆子,有时是蒿团,有时是烧饼,有时是粽子,有时是年糕,有时是麻团……只因,在他们的记忆里,用家乡话来说,我是一个爱吃“粘食”的小孩!
其实,我早已不是小孩,其实,我的胃亦早已不似儿时那样,能消化太多粘食。但每次我还是不解释,不拒绝,就着儿时的回忆,去美美地享受,而后,把每一次美美的享受叠进我的回忆,如今日一般,在每一个吃不到的日子里,拿出来品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