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写作的缘故,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国内的,国外的,我看了不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本写于民国时期的书,叫《文心》。
这本书,用故事的形式展开,将作者要表达的语文知识穿插在每个章节中,既生动有趣,又让人容易理解。全书涉及内容也非常宽泛,从词语的恰当运用,到诗词的鉴赏,以及文章的写法,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涵盖了“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
如果你想要在写作方面有所发展,那么这本书一定要看。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叶圣陶和夏丐尊,不光是民国时期知名的教育家,也是一线教师。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两人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教学有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最开始设想的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因此,朱自清先生说“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
《文心》写出来后,深受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欢迎,很快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如今,随着自媒体的火爆,学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本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入门书籍,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并经常徘徊在写作类书籍的前几名。
书中除了有大量的国文知识,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广阔图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等等。
因此,今天的青年人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远不止“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
这本书在写到大概三分之二内容的时候,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做了儿女亲家,于是两人决定将这本书送给两个孩子做订婚的礼物,这件事后来也传为美谈。
全书分为三十二章,三十二个章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把书中精华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如何写出一篇文章
关于如何写文章,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比如好文章的标准,日记的写法,书信的写法,小说的写法等等,这里只列出书中提到的写文章的基本流程,更详细的,还要看原书才能渐渐领会。
书中对于如何写出一篇文章,给出了三个要点:
1、发现题材
创作第一步是发现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发现。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成为创作家的第一个条件。
2、题材的发酵
题材选定了以后,第二步还要使它发酵、成熟,无论在读书的时候,看报的时候,听别人谈话的时候,独自散步的时候,都要到处留心,遇有和这题材有关的事项,一一搜集拢来,使内容丰富,打成一片。这情形正和做母亲的用了自己的血液养分去培养胎儿一样。
题材成熟了,这才可以写出。
3、基本功很重要
仅有题材是无用的,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如果一个画画 的人有了一个很好的题材,而手腕不够,画起来脸不像脸,手不像手,根本就成不了一幅画。
文章的创作亦如此,题材虽已整备的很成熟很好了,如果他基本功夫没有打实在,文句未通顺,用词多错误,那么即使写了出来也是糟糕。
二、触发功夫
关于“触发”,书中是这么解释的: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并且,作者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个例子:
“比如用月的圆缺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的难再,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说人家说过的话,文章难有新意,也就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了。"
这段话,对我启发特别大。因为虽然喜欢写作,但我却很少考虑到“新鲜”这一点,经常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很少去关注我所抒发的这个观点,别人有没有写过。现在想想,如果你想阐发的观点,别人已经说过了,那你再说岂不是拾人牙慧,味同嚼蜡?
三、写出具体细节,而不是只抽象叙述
关于如何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作者提到一点,就是写出具体细节。书中原话是这样说的:
有些同学写文章,不懂得具体形象的描述,总是“美丽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连三地写着。这些词语写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
这个观点,美国女作家娜莉塔在她的《写作我心》这本书中,也曾专门论述过,娜塔莉的原话是这样的:“尽你所能的写下那些细节,而不是只笼统地概述。”
你看,同样一个观点,中外的作家都反复强调过,可见这一点在写作中,真的很重要。
四、给文章“治病”
关于如何修改文章中的毛病,书中专门一个章节来做讨论,并且这一章的题目也起得很有意思,叫“文章病院”。
在“文章病院”这一章,作者用生动的实例,给我们指出了写文章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三个毛病:
(1)用词、用语不当;
(2)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3)一句话里,前后不想连贯,一串话里,彼此不相照应。
因为我自己曾做过多年语文教师,所以对于这三点,体会特别深。记得以前阅学生作文的时候,见的最多就是用词不当,句子累赘,或者句子前言不搭后语。
看到这里,不禁对夏丐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又多了一层佩服,同样是做老师,二位先生的国文功底,几乎可以做现在许多语文老师的老师了。
花了大概两三天功夫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这样一本写于民国时期,并且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有关“读和写”的书籍,在今天读来,却依然觉得收获满满,甚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记得在某个图书销售网站的读者评价页面上,看到一个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评价:“真想把这本书甩在带过我的所有语文老师脸上,如果我初中就看过这本书,我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太差。”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公允的评价,因为这本书,将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国文知识穿插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中,并且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程度,讲解的非常深入浅出。读完这本书,不光知道了从词语到作文,再到诗词鉴赏,小说创作的相关语文知识,更对于国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那么从这里出发,我们的语文功底,只会越来越深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