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为什么对一个人越好,他越是不在乎你呢?”
“你跋山涉水去见的人,不会记得你,他只会记得自己跋山涉水见过的人。付出的痛苦越深,珍惜的程度才会越深。”
——一禅小和尚和师父的这段对话,适用于世间的很多关系:情侣、夫妻、亲子、朋友……
途中相遇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你可以低到尘埃里,但他不一定爱低在尘埃里的你。
我突然想起了仓央嘉措的《那一天》,想起了《子猷访戴》,想起了《记承天寺夜游》……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是的,是“途中与你相见”,不是“直接寻到你的毡房”。途中相见,说明你也在“转山转水转佛塔”,说明你也在“跋山涉水”,我和你,彼此是彼此相找寻的人。
不然,“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还有什么意思!
子猷访戴,大雪夜乘舟前往,走到戴安道门口,突然就反棹而归,“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戴!”
苏轼见月色正好,不忍睡去,披衣而起,去找张怀民,妙在“怀民亦未寝”,妙在“相与步于中庭”。二人庭中散步,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苏轼和张怀民,就属于“途中相见”,如此月色,张怀民也不忍睡去,二人才能“相见”。不然,如果去到承天寺,张怀民已经酣然入梦,难道还要费事叫他醒来?即使叫得醒来,月色早已不在了!
谁,才是与我“途中相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