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你到底坑了你妈多少钱?

作者: 凡妈侃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12:16 被阅读186次

前两天,后台收到一位母亲的来信,讲述了她与女儿近三年来由于不停更换兴趣爱好所引起的一系列冲突和亲子关系的恶化过程。

孩子从3岁起至今,在妈妈的引导下,先后学过钢琴、唱歌、画画、书法、吉塔、舞蹈、朗诵和主持。但是每一项都没有坚持下来,母亲给出的理由是“学了不久,就发现孩子没兴趣”。

在她认为,既然没兴趣,干嘛要强行坚持,这不是等于在摧残人性、剥夺自由吗?于是就带着女儿不停地尝试各种体验,只要孩子稍微表现出感些兴趣,就立马毫不吝啬地出手报班。

但时间一长,孩子的热度降低,甚至有时会因为需要完成作业而闹别扭、撂挑子不干,妈妈又打起了退堂鼓。粗算下来,这几年因为退学所引起的损失已经不在五位数之下了。

妈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应该秉承孩子的爱好,从兴趣出发,为其培养并发展出一两项专长,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此频繁的更换兴趣种类,会让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陋习。

这让我联想起近几年遇到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面前同样存在着困惑和烦恼。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当初上大学所选专业就是脑袋被门挤扁的结果,稀里糊涂地就念了好几年,结果发现这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将来工作也毕竟不是自己想干的。

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地寻求指导和帮助,希望要么通过出国留学、要么找关系,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念书做事。

但是,如果你有心,稍微跟踪一下这种人的发展,就不难发现这里面有大部分人,即便开始的时候顺利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一样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觉得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从而最终会放弃。

图片来自网络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困扰,才让兴趣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我对此有以下几点想说:

首先,我承认要想做好一件事,坚持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然而,很多人都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没兴趣,怎么能坚持下去?不坚持,又如何能做好?但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兴趣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那么的重要吗?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一本书的名字有时平淡无奇,但是翻开来看上几十页,你或许就会被里面曲折离奇的故事所吸引,又或许会因为迷恋上那个充满神秘色彩、又极富英雄主义情结的男主而继续读完全书。当最终合上作品的那一刻,反过头来,会叹息自己差一点儿就会与一部上品佳作擦肩而过。

**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其次,那些秉持自己对某事不感兴趣而高呼“放弃有理”的人,你们是真的对此事没兴趣,还是在为没有能力将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而找的借口呢?

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趋利避害”,反映在做事情上,就是大家都喜欢做简单的、有成就的、能快速成功的事儿,没有人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当遇到这种情形,几乎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避免自己的短处。

比如孩子严重偏科的现象,就是他在某个科目上不擅长,从而越来越回避该科目的学习、练习机会而造成的;又如一个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唱歌,即便坐在KTV里,也基本不可能成为麦霸,除非他真的太不自知。

** 因此,我觉得作为家长,在考虑给孩子更换兴趣种类之前,首要任务是先观察孩子是否可以将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是因为不想付出努力而坐享其成的话,就不要被“不感兴趣”的理由所蒙蔽。**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特别有兴趣,而后面的热度急剧下降,我想这是因为他们还并没有真正开始做那件事,因此也就还没有在那件事上受到挫折而已。

想起我最初学习古筝,开始的时候非常顺利,进度也比较快,四级曲目顺手顺心,正当我为此感到满足和骄傲的时候,老师却说:“古筝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之前不过是“玩玩儿”罢了。”我才明白所谓的“半途而废”中的半途,究竟有多长。

又比如,Fiona在准备考级之前,所练习的都是常规曲目,和她喜欢的诸如《Let it go》比起来,真可谓是索然无味。开始时磕磕绊绊不成形的曲子,让在旁边做听众的家人实则难忍,就连她自己都没有信心继续下去,总是抬头问我还需要练多少遍,每弹完一遍所画上的记号犹如救命稻草,都给了她完成任务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嘴上从不承认,但是痛苦的表情让我丝毫看不到她的兴趣所在,唯有一遍一遍的练习,直到有一天她可以连贯而又富有情感地通曲演奏的时候,“主动”练琴才得以实现。

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我想只要开始的时候,对某件事不是特别反感,那么就有了可以继续进行的契机。在这些项目中选择自己更愿意做的坚持付诸实践,大多数都可以按预期完成。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做得多了,自然擅长;擅长了,自然就比别人做的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也就浓了;之后就会更擅长、更喜欢......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 所以为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他们最可能比别人干得好的事情,然后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学会、多做、做好、做的比一般人好、做的比谁都好,兴趣也就出现了。**

当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的付出,与其在是否感兴趣上纠结来纠结去,还不如认真去做,如果总是以“没兴趣”为由而放弃更换的话,那么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的白白浪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书咄咄:正确的做法其实是,就不能等他们大点再开始吗?三岁的娃除了吃吃吃玩玩玩,还能有啥兴趣?
    凡妈侃育儿:@书咄咄 当然可以呀,这只不过是每个父母不同的选择而已,不过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三岁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认知能力,对自己喜好的内容或方式已经有了好恶倾向,作为父母,这时候不一定非要确定方向、发展出什么结果,但是可以做一些兴趣上的试探和引导。
  • 花样棉花:不要灌溉的教育,让孩子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
    凡妈侃育儿: @孤独总是那么可怕 才子是出了,但是孩子心里也会留下阴影吧。主要取决于父母希望看到将来的孩子是个什么样。
    花样棉花: @凡妈小记 每个人我也每个人的方法,也有棍棒之下出才子的!顺其自然吧
    凡妈侃育儿:@孤独总是那么可怕 是的,不过对很多父母来讲很难
  • 箴言难言:兴趣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是陪伴,而不是金钱,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的以为砸钱就能砸出兴趣,其实只是枉然,要知道登山者独自一人是永远无法攀登高峰,而团队才行,孩子的兴趣培养也是一样,如果只是简单的砸钱,孩子依然会厌倦。因为没有陪伴。
    凡妈侃育儿: @箴言难言 嗯嗯,是的!
    箴言难言:@凡妈小记 并不新鲜,只是很少有人这样问,兴趣是什么?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爱,是否能培养,如同教育,有人认为是教授知识,有人认为是培育人格,父母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兴趣培养,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至于怎么培养,我只能说,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路。
    凡妈侃育儿:@箴言难言 新鲜的视角

本文标题:兴趣,你到底坑了你妈多少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sp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