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02 天生异志的神童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11:53 被阅读0次

    小时候的王阳明生性好动,喜欢玩打仗游戏,痴迷于象棋,对读书却不怎么上心。从宋朝开国始,中国就走上了文官政治的道路,武将在朝廷中地位不高。中规中矩的状元郎父亲心焦不已,苦口婆心引导王守仁用心于科举。可是王守仁一意孤行、油盐不进,一怒之下,王华命夫人把王守仁的棋谱和棋子全部抛到的河流中。伤心不已的王守仁于是写下七律《哭象棋》诗一首: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华高中状元之后,被直授翰林修撰,安顿停当,王华便开始规划儿子来京,督促其勤读圣贤书。

    于是,王华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即1482年,成化十八年,爷爷王天叙带着孙子王守仁踏上了赴京之路。

    爷孙两个经过镇江,当地的好友在金山寺妙高台宴请王天叙,酒酣兴发,赋诗畅饮,文人雅事。随行的王守仁脱口而出一首七绝《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长辈在惊叹之余,有人不免怀疑这是王天叙事先准备的作品,王守仁不过现场背诵而已。有好事者便以妙高台蔽月山房为题,要求十岁的王守仁当场作诗。

    少年王守仁当仁不让,略一沉吟,口占一绝: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到京后,王守仁便进了父亲安排的书塾。小小王守仁却向塾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

    老先生答曰:“惟读书登第耳!”

    大胆的王守仁却不认同:“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只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途径,本身不是目的,很多读书人都停留在了表面,但小小的王守仁已经明白了儒者的本色,所以他从小就有成为圣贤的志向。这一理想,引领了王守仁的一生。

    也就是说,士子专心举业本身不是治学的目的,治学应该有追寻圣学的真谛,虽然王守仁还不明白圣学的真谛是什么,但他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世儒的儒学或许已经偏离了孔孟之道的正道。这就是王阳明后来反对理学,创立心学,在思想上的最早发端。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作为国家脊梁的文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这向来是仁人志士时时思考的大问题。

    《左传》提出:“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登科及第,虽与事功有关,但本身并不是事功。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治学者的终极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02 天生异志的神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co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