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的年龄是如何称呼的。在古代,年龄都是有一定的称谓方式的。这些具体的方式,其来源不一,有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去命名的,也有因袭前人所言、以其为固定称谓的,等等。
首先举一个特别有名的例子,这句话是几千年前孔子说的话,它一直流传到现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其中的三个地方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三个年龄段称谓的出处:即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为“知天命”之年等等。比孔子的《论语》晚一些时候,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有罪而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根据这段话,十岁称作幼,学习的时间;二十称作弱,行加观礼的时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三十岁正是人生壮年时期,可以有家室了;四十岁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可以为官;五十曰艾,可以用多年的为官经验更好的为官;六十曰耆,可以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七十曰老,可以谈传承的事情;八十、九十曰耄。也就是说,古人给不同年龄都设置了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事情要去做。而后世所言的”幼学“、”弱冠“、”期颐“等连读作为年龄称谓,是语言、词汇向双音节发展,把两种意义合称的产物了,是个化学里的化合物。
咱们中国有用天干地支纪年的习惯,干支名号互相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轮,称作”花甲“,所以人们用”花甲之年“代表一个人的六十岁。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有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上面这些称谓,基本上都来源于因袭前人所言。特别是这里面的”前人“,我们会发现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中的意见领袖,是现在微博大V、知乎大V之类的角色,他们的话是有一定传播能力、一定影响力的,所以人们也乐意使用这些大咖的名言来进行日常的交流。这点和当代社会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古人也是有追明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顶多就是没有像当代社会表现的这么明显而已。
年龄的称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生理特征。
九十岁老年人的称谓可能来源于生理特征是比较多的。九十岁可以叫做”鲐(tai2台)背“,鲐是一种鱼,背上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因为老人鬓发黄白,肤色如垢,所以九十岁又叫做”黄耇(gou3苟)“。人到暮年,皮肤上会有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所以九十岁也可以叫做”冻梨“。老年人大的牙齿会全部脱落,新生成一圈像小孩一样细碎的小牙齿,这是老年人的特征,所以九十岁又称为”齯(ni2尼)“。这几个,都是抓住老年人某种生理特征而作的称谓。
老年人是人生的末端,那么处于人生开端的幼儿也有不少类似的称谓。人出生为什么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时需要妈妈抱在胸前用乳汁抚养。婴同“膺”通假,而“膺”是指胸。也可以叫做“嫛(yi1依)婗(ni2尼)”。嫛,即指人;婗,指婴儿的哭声。七岁的孩子除叫做“悼”外,还叫做“龆(tiao2条)龀(chen4趁)”,还叫做“毁齿”。因为七岁正是换牙的时期,所以有此称谓。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只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其使用较少,或者未流传下来不被今人所知。上面提到的这些大多在古诗文中常见,又获得了知名的人的加持,生命力比较强,因而被后人沿用下来。有些甚至已经成为现代词汇的一部分了,例如“婴儿”就是如此,但是它已经看不出历史的痕迹了。
专题介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近现代技术、社会、人文的发展,好像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越来越远。其实不然,我们生活中仍然有着很多传统留下的痕迹。本专题从生活各个方面分享给大家这些传统的内容,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内容给大家做为参考。各位亲可以以此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启蒙知识,也可以给家中的孩子看一看,讲一讲,以便让这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是本专题的第 16篇文章。本专题已发表文章列表: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1 - 我们的叫法都是错的!冰箱应该叫冰柜,冰柜应该叫冰箱!!!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2 - 金砖满地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3-『椅人』、『主席』?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4 - 好吃不过饺子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5 - 中和韶乐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6 - 老北京铜锅涮肉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7 - 文房四宝之玉管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8 - 文房四宝之松烟侯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9 - 文房四宝之麦光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0 - 文房四宝之即墨侯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1 -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2 - 不务正业不靠谱的皇帝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3 - 造字六法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4 - 古人的姓名字号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5 - 谥号庙号年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