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挺经》38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22:37 被阅读2次

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三卷竣法中篇。

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于大局无补,依然无法改变帝国崩溃的命运。

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之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医生治疗瘦弱的痈疮病人时,如果病情严重,也必定剜除他身上腐肉,以便长出新肉来。现在军中品行恶劣、身体太弱的士兵,也应该予以淘汰,就好比剜去人身上烂肉一样。再严加训练,以生成新的、强劲的战斗力。如果不按照上述两种办法整顿军队,则武备的废弛,不知要到何时才会停止。立法并非难事,难在依法办事。毎制定一项法令,都要实实在在地施行它,并持之心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满族八旗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战斗力尽失。清廷常备军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队体系腐败滋生,使绿营的战斗力也下降得厉害,自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绿营基本没打过什么胜仗。

由于满人对汉人的防范,绿营将领调动频繁,甚至出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情况,这种空降将领的机制,极不利于将领和营兵一条心,也不利于各部之间互相配合,因此,当绿营遇到骁勇善战的太平军将领,几乎是一触即溃。

这就坑苦了巡抚、总督等一众封疆大吏,守土有责,只能与城池共存亡,要么战死,要么自杀,没有其它的出路。

打到后期,在渐渐占上风的情况下,清廷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在太平天国的冲击下毁于一旦,朝廷不得不让守丧的曾国藩,再度出山。

绿营由于吃的是“国家粮”,捧的是“铁饭碗”,散漫、好斗成性,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曾国藩刚开始的时,将新招募的湘勇拉到长沙与绿营兵训练,目睹的绿营的顽劣,加之绿营看到湘勇心里不平衡,经常挑起械斗。

湘勇在长沙吃了不少苦头,曾国藩在长沙也没少受气。

后来,曾国藩一气之下,将湘勇拉到衡阳训练,远离绿营这些“腐肉”,才得以训练出了战斗力较强的湘军。

曾国藩一直认为,打仗的关键是人,但他也深刻认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湘军的装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并根据戚继光的练兵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冷热兵器混搭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

战败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也进行了一些军队改革方面的尝试,但都收效甚微,李鸿章对军队进行重大改革,包括清英国教官来训练,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组建北洋水师。

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于大局无补,依然无法改变帝国崩溃的命运。

相关文章

  • 读曾国藩《挺经》38

    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三卷竣法中篇。 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于大局无补,依然无法改变帝国...

  • 读曾国藩《挺经》54

    诗人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八卷“盈虚”下篇。 至此,读曾国藩《挺经》已经结束。接下来会把《道德经》剩下的六十章读完,...

  • 读曾国藩《挺经》04

    卷一 内圣4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

  • 读曾国藩《挺经》06

    卷二 砺志(下)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

  • 读曾国藩《挺经》01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指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外王,先得从内圣做起。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

  • 读曾国藩《挺经》05

    卷二 砺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

  • 读曾国藩《挺经》07

    卷三 家范(上)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

  • 读曾国藩《挺经》03

    卷一 内圣3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

  • 读曾国藩《挺经》02

    卷一 内圣2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

  • 读曾国藩《挺经》08

    卷三 家范(中)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败,往往不知乡里耕读之耐久。所以致败之由大约不出数端。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挺经》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k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