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来都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面对8,25疫情的来势汹汹,昨天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防疫公告,让成都慢下来。
为了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按照国家、省防疫工作有关要求,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2022年9月1日至9月4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自9月1日18时起,全体居民原则居家,非本小区居民不得进入。农村地区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外来人员必须报备。小区内不扎堆、不聚集,每户居民每天可安排1人凭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外出1次就近采买生活物资。有外出就医和其他特殊需求的居民,经居住地社区同意可以出入小区。
小区的居民,在小区内做全员核酸检测。每户每日有一人,可凭核酸检测报告出门采买新鲜货!居家三天,餐饮不关,外卖不停,保供有力,不用抢购,相信政府,理解社区,认真配合,确保胜利。
今天清晨,天上飘着点点秋雨,二环高架上,偶有公交车缓缓驶过,几乎看不到一辆私家车。静默让世界少了喧闹,这样的时刻仿佛又是一个小长假,亲情的恣意绽放。
孙子昨天在晚18:00之前,回到了自己家静默。今天一天,我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抓紧时间看书写作。而是慵懒的东一下,西一下。是不是这难得的清闲,放松了终日的疲惫。
那杯氤氲的绿茶,却是不管怎样的生活,只要居家都会少不了。而今天这杯茶,因了侍茶,总在茶温刚刚好的时候,喝出了茶的滋味。平常的茶水只是“饮牛耳”,我对蒲先生说这样的喝茶,茶水只是饮料,子宇笑得前仰后合,他想到了可口可乐。或许这种瓶装的各种味道的水,才能成为饮料。
茶水应该也是饮料,而我看来,茶水适当的温度,让茶香四溢,带来刚刚好的口感。这样的饮茶,对我来说是奢侈的,这也是典型的慢生活。
今天看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讲话稿,题目是《中国人的读书——民族精神的接续传承》。
对我来说,文学意味着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读到一部尚未卖掉、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是一流的经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她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带给我隐秘的欢乐。
读到这里,想起曾经一位朋友特别喜欢读《约翰·克利利斯朵夫》。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候我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除了工作的时候,只要一休息,她手里总是捧着这本书,看得全神贯注。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三年以后,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约翰·克利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利斯朵夫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而我喜欢看的是《简·爱》,特别喜欢主人公简·爱,喜欢她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小说《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洛伍德学校去。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毕业两年后,简应聘去当家庭教师谋生。主人罗切斯特性格忧郁、喜怒无常,但经过较长时间接触,简发现罗切斯特是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刚毅的人,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
当罗切斯特和简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简悲伤地离去。后来,她的叔父约翰·爱病故,遗赠给她巨额财产。
最后,简因不能忘情于罗切斯特,她重回故地,才知道罗切斯特为救疯妻,眼睛受伤,疯妻也在此次火灾中身亡。有情人终成眷属,罗切斯特也医好了眼睛,和简·爱生下了一个男孩。
于是,我和朋友讲《简·爱》的故事内容,朋友给我讲《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内容,我们都希望对方喜欢自己所喜欢的主人公。
这段关于上个世纪书香的回忆,在这个安静的秋日里重回,只是朋友成了一段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