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天,我带着一些4、5岁的小朋友,让他们体验公司开发的新游戏。
小朋友在游戏中会接到不同的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需要大声喊出一个口号。小朋友喊出后,就能得到三颗星星的奖励。
我带着一拨又一拨小朋友完成了游戏。大多数小朋友都愿意喊出口号,得到星星时也特别开心。
有的小朋友刚开始没有喊出口号,爸妈会在一边提醒:“宝宝,快喊!”
我并没觉得不妥,因为我自然是不希望冷场的,我盼望着孩子们能和我一起开心地玩耍。
不过,一对父子的加入,让我陷入了反思。
2在一轮4人游戏中,来了一位四岁的小男孩。每次到喊口号时,只有这个小男孩不愿意喊。我反复提醒他:“如果喊了口号,就可以得到三颗星星哦!”
在确认小男孩理解我的意思后,他还是一脸“嫌弃”地朝我摆摆手,表示他不想喊口号。
在后面的关卡,我照例提示小男孩,但他始终很淡定地冲我摆摆手,并不说话。我甚至有点怀疑,小朋友是不是不会说话啊?
其实,我心里很想小男孩能“配合”我一下,也有点期待孩子爸爸能像其他家长一样发话:“宝宝,快喊!”
然而,这位父亲始终一言不发。
我没有勉强小男孩,继续带几个小朋友玩游戏。游戏结束时,别的小朋友都拿着自己收集的星星做最后一项任务,小男孩也伸手想拿走我身边剩余的星星。
我对他说:“按照规则,完成了任务才能得到星星,你刚刚选择不完成任务,所以很遗憾现在没有星星了。”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小男孩会哭闹。不过没想到,小男孩十分平静地收了手。
这时,爸爸终于说话了:“游戏结束啦,跟阿姨说再见吧!”
小男孩很干脆地对我说:“阿姨再见!”
原来,人家口齿伶俐着呢!
3他们离开后,我忽然意识到,刚刚我是多么想要“控制”别人。
我希望小孩“听话”,希望他们服从大人的指示;当孩子表示不愿意时,我仍心有不甘,想要说服孩子。
而这位爸爸的不打扰,似乎才是正确的做法。
是啊,小男孩已经听懂“喊口号就有小星星”,他选择不喊,又何必要“纠正”孩子,一定要让他做出在我们看来正确的选择呢?
我观察到,当有的小朋友不肯喊出口号时,他们的父母会变得很焦虑,忍不住一再催促孩子。
仿佛喊了口号就代表“正确”,而不愿意喊就代表“错误”,表示孩子不够听话,或者语言能力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每次那个小男孩冲我摆手表示“不想喊”时,都看起来特别坦然,没有一丝羞涩和愧疚。
我感受到他对自己的接纳:不想喊就是不想喊,这并没有错,更不是什么值得丢脸的事。
想到这里,我更欣赏这位爸爸的做法了。
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想法,不打扰孩子的决定;孩子的意愿没有受到大人的干涉或指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做自己。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无比坦然地去实践它,才能最终成为自己。
4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想,我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许我们小时候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只不过,我们想要的和大人想让我们要的,有时并不一致。
见到生人,我们想要先保持一点距离,大人说“没出息,快叫人”;当我们选择黑色的衣服,大人说“小孩子应该穿颜色鲜艳的”;当我们快乐地唱歌,大人说“不务正业,快去学习”。
这些话,让我们对自己感到怀疑,甚至羞愧,然后渐渐对自己感到不满意。慢慢地,我们也就忘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而这些,明明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
不要轻易干扰别人的决定,每一个真实的自己都容不得评价,更不值得羞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