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经过学前教育的,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差不多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应付考试是没有问题的 ,而一部分孩子成绩没问题,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喜欢依赖家长、情绪管理差、缺乏自信……这些现象往往会被忽视或无视。很少有家长能够意识到,就算意识到了,也很少会想到这是一种缺陷,是需要矫正的。
为什么往往前面一、二年级,家长对孩子教育感受“顺”,到三年级开始“怎么就什么都开始不一样了呢?”
开始焦虑,担心,控制......
那么到了三年级随着教材难度加深,学科要求提高,对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随之提升,再加上孩子心理成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成绩会骤然下降,这个时候孩子的状况就会更加明显地出现了。
家长就更加焦虑了,干预、控制就更加频繁……
第一: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孩子一般在9、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切记: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第二:学科知识难度提升引起孩子情绪起伏
小学四年级是个分水岭,四年级开始,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是孩子的这个年龄段特征,我们只有了解并理解基础上实施有效教育............
那么在家庭中,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大家可以更加的消化并能对照应用......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我让孩子不谈学习,而是谈个人烦恼。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当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举例:孩子成绩考差了,各位都有碰到吧?我们来看看下面父母怎么做的:
面对儿子并不如意的成绩单,有个朋友和她先生是这样做的:
一次测试数学没有考好,孩子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备。
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各位想想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是怎么样的?
担心,害怕,又充满期待父母不要......同时孩子内心还有一样最宝贵的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看看有些孩子是怎么做的:
回到家,家长说:今天在群里看到老师说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把卷子拿过来看看。
孩子说:“卷子不见了!”一边说一边还把书包里面的东西往外拿,“你看撒,书包里面什么都没有,卷子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各位,卷子真的不见了吗?孩子为什么不敢把卷子带回来拿给父母看……
孩子担心,害怕的是什么呢……
上面所讲的案例,是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现象——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从人性学上来讲,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去尊重他,感受他的状态和情感。孩子没有考好,他自己已经很难受了,在学校很可能遇见受到批评或是同学的嘲笑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是虚弱的,是需要人理解和感受他当下的心理状态的,同时,孩子的内心是向上的,是很想考出好成绩的,那么他还需要力量的支撑,此时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然后做到:A.充分尊重B.接纳情绪C.坚持原则.温柔的坚持
具体引导操作如下:
1.接纳情绪:我知道你没有考好,心里很难过,妈妈跟你一样难过。因为妈妈知道你一直都很努力,一直都想要考出好成绩.......
2.给力量:你需要妈妈帮助你吗?如果需要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帮助你?
3.温柔的坚持: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状况的时候,要接纳要理解孩子的任何情绪,始终如一的温柔对待孩子。
.......
教育孩子,教育好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合格的父母是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