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共享经济是一个比较火热的话题,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资本都在疯狂追逐“共享”这一看似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概念。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共享厨房”的可能性。
为什么厨房可以共享
共享厨房看中了一个背景:
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亲自做菜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可控且可视)。
所以,这就产生了两个需求:
1. 在群体聚餐的时候,因为住的地方小且收拾麻烦,很多人只能选择去地方大且省事的餐馆。
2. 有些人不想吃外卖希望自己做,但住的地方没有厨房。
根据上述需求,单纯的共享厨房可以以两种形式呈现:
1. 共享厨房+聚餐区:适合多人聚餐。应用场景为:邀请朋友/客户/亲人与“我”一块选菜、做菜、吃菜,相当于不过夜版的轰趴或者是不用跑远路的“野餐”,与单纯的餐馆聚餐相比,这样更能使气氛活跃且更有纪念意义。
2. 共享厨房+就餐区:适合单人使用。应用场景为:“我”下班买菜后去共享厨房用那里的厨具/调味料做好菜并可以选择打包带走或在就餐区吃。这样保证了我吃到的食物是干净卫生的。
共享厨房能有多少用户
根据形式,我们来看看当前的用户群体:
学生:学生可以吃食堂也可以点外卖,聚餐可以去轰趴也可以去餐馆或者一块来个野外烧烤。做菜是很少见的情况,我唯一见过有学生做菜还是一块去轰趴的时候,且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好菜。
上班族:当前的生活节奏很快,上班族很难保证有那时间和精力去厨房做菜,平时基本都是外卖/食堂/拼餐。假期有功夫聚餐的时候也一般会去餐厅聚,亲力亲为的大概也就是烧烤、野餐这种活动。
退休人员:有功夫,有精力,有闲钱。也有厨艺,但他们有厨房,且没有多人聚餐的习惯。多人聚餐的情况多是家族聚会,一般为了省事/隆重/传统都会去餐厅包间或者在某一家庭中。
可见,当前的共享厨房与当下的主流用户群体并不契合。如果单纯的以“共享厨房”的形式出现,很难保证有充足的用户基数。毕竟,当前很多人是不会做饭的,会做饭的也都有自己的厨房。
共享厨房的其他问题
除了用户之外,共享厨房还面临着一些其他的问题:
1. 食材的获取:如果把食材放在共享厨房售卖再让用户加工的话,食材的种类/数量要获得保证才可以,但大量的食材势必会占据空间资源并带来额外的人力成本和保险成本。如果让用户去购买再拿过来加工的话,则会加重用户的负担。
2. 厨房与厨具的清洁:用户来共享厨房图的就是既能做菜又能省事。如果做完菜后还需要用户收拾整理,不仅很难保证用户清理的干净,也会对用户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要是有专门的人负责清理的话,那成本则会变得很高——低额的场地费很难抵消当前大城市的人力成本。
3. 场地的选择与成本:共享厨房如果真要出现那主战场可能就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考虑到目标用户与产品定位,厨房需要保证自己在市区、离菜市场/超市足够近(如果不提供食材或者食材种类不够丰富)、场地足够大(不能只有一个厨房)、有人力看管及提供高质量多种类的调味品/厨具和安全的操作环境。这对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不会回本。
4. 盈利效率极低: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厨房的盈利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与周末的中午。这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盈利时间太短,用户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前来消费以至于会造成超载负荷的现象。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段满负荷运行但其余时间基本闲置,这是讲究效率的互联网所不能容忍的。
综上,纯粹的共享厨房其实是不现实的,不管从用户、市场、盈利模式上来讲都行不通。
共享厨房新玩法
但这不代表着共享厨房的想法不好。其实共享厨房可以有很多种玩法的。比如:
1. 把共享厨房打造成类似于轰趴馆的形势,走高端路线,其实就是打造不过夜的轰趴馆。
2. 餐馆可以开辟共享厨房借此吸引想露一手的人,这种模式下食材、场地、人工带来的额外成本极低。
3. 将共享厨房打造成交友平台,通过新颖的厨艺活动来聚集陌生人开启社交模式。
4. 如同“楼小易”一样在写字楼开辟共享厨房,主打白领休闲社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