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 陌上烟雨1030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3:03 被阅读83次

    再次翻完这本书,感触已经不像初次阅读时候,遗憾1587年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覆灭之路,或者说已经注定要覆灭的端倪更加明显,而西班牙已经在前一年海上挑战英国,开启了西方海外殖民扩张,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在黄仁宇教授显微镜下的大历史观中,我清晰的感受到了大明王朝的无奈,无论是皇帝,还是能臣,清官,思想家,他们都很悲哀,因为他们的任何努力在儒教根深蒂固的土壤里注定了失败。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且名裂。”

    无聊的长寿君王

    先说下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了万历中兴,主持了万历三大征,想有一番作为,最后却败于强大的文官集团,导致他消极怠工,近30年不上朝。

    他原本是个很聪明敏感,乐于上进,喜欢读书的孩子,但从儿时开始,他的身边几乎只有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他的老师张居正,这个在危难时刻把他扶上宝座的人,这个除了两宫太后外,他最需要尊敬的人。这个人严肃刻板,教会了他从做仁君到做人,也规范了他的一切行为,他对这位老师无条件的信任,当然也促成了万历中兴的肇始。

    朱翊钧的不自由,从他做皇帝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小小年纪,在面对经过内阁“票拟”之后的奏折时,已经明白放在前面的都是老师张居正认可的,便做“批红”,甚至有时候这个工作就由身边司礼监代劳。他爱好书法,并且有所造诣,在他的老师说书法是末枝小节,圣君明主应以德行治理天下时,便听从安排取消了书法课程。

    我们说大明王朝在万历年间出现复兴固然离不开张居正的辅佐,但他对所有文官开刀的做法,加之年轻的皇帝长期感到压抑,于是在他死后,他迫不及待的想喘口气,想做独立之主,真正的掌权者,在得知老师告诫他要一切从俭而自己却无尽奢侈时,他心中的信念崩塌了,仿佛对老师无条件的信任时一种不幸的历史性的错误。于是,他停止了老师生前推行的一切政策,包括取消了为人臣者最尊贵的太师头衔,对老师抄家,鞭尸,大儿子自杀,小儿子流放,他愤恨的要将有张居正影子的东西一并除去。

    只是,多年后,他发现这个影子一直都在。

    申行时不像张居正一样强势,但和事佬的行事作风并没有改变他单调乏味的生活。他终于遇到了灵魂里的爱人郑贵妃,几乎形影不离,却被文官们喋喋不休,无情的告知,他们死后不能同穴,因为这样不合礼法,连同他们的孩子做储君都是绝对不合祖宗之法的,于是,长期的单调和疲劳,让他罢工不干了。

    他们从未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将他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木偶和道具,甚至他的亲生母亲每次去看他的时候,也是视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所以万历皇帝充沛的精力和励精图治的决心最终还是败给了道德和仪式,清醒而理性的万历只能消极怠工,以麻痹自己,打发时间,偏巧他又是明代最健康和长寿的君主,不得不说作为皇帝,真悲哀。

    世间再无张居正

    “大家都是官员,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与我们无关,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折腾我们呢?”

    “因为你们不明白,我和你们不同。”

    “我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想活下去。”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忆起当年明月的一段话,如今读来,依然如鲠在喉。

    作为万历年间内阁首辅, 张居正的出现是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使神宗一朝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期。同时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保大明几十年安定。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他做了所有文官想做,不敢做,也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他独断专行,待政敌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但人无完人,他本来就不是超人,只是个活生生的有读书人理想和良心的人。

    他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使明朝后七十六年得以延续,是明朝最后一位堪称良相的伟人。

    怪才海瑞

    再来看看海瑞,他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被人们称为第一清官。他不相信道德可以作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崇尚法律的作用,自身又摆脱不了道德的约束,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事作风中,成为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海瑞的一生,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清官,正如他的号一样,一生刚正不阿,性格坚毅,不畏权贵,本着一心为民的为官初衷为明朝的百姓主持正义,廉洁奉公,甚至死后下葬的钱财都不够。但他的处事风格和直言不讳让皇帝和百官都不能接受,他甚至骂出“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这样得罪全体官员的话,真的想知道海瑞做官的情商在哪里?他过分追求事事均衡公平,损害了官员阶级的利益,自然不能长久,这是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统治和思想禁锢导致的,岂是海瑞一个小小官员妄图修改就能颠覆?大厦将倾一木可支?

    注定孤独落寞的戚继光

    戚继光是大明最有才能的将领,在火器已经在欧洲普遍使用的时候,他动员大批士兵修建碉堡;在他的混成旅里面,枪炮手和藤牌手并肩作战,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种荣誉。

    但他的孤独是注定的。

    从洪武开始,大明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这就决定了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所以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我们除了心生悲凉外,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只能感叹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走进死胡同的儒学,要命的文官集团。

    最后,想说下实力强大的文官集团,要知道万历皇帝的大半生都在跟他们斗争,最后在明知不会赢的情况下撂挑子不干了。

    整个大明帝国是由万千乡村组成的大集体,由两万左右的文官在极力维持各方面的均衡。他们治理国家不是靠法律,靠准则,而是伦理道德,凡事靠人伦天理,这种形式大于实际行动的做法,也注定了我们的帝国往绝路上走。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即使这个时候,出现了高呼“存天理,灭人欲”的新思想,但是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当然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任何人,即使是想要大展宏图,除旧革新的帝王,都已经无法左右这个帝国衰亡的步伐,更何况此时没有出现这样一位帝王,前年儒学伦理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把帝国拖垮的死胡同。

    尽管有想要力挽狂澜的张居正,军事奇才戚继光,想要打破传统牢笼的李贽,想要革新,但那是无能为力的事,帝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机构,缺乏经济发展的土壤,缺乏超脱伦理治国的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在这个帝国实现,明帝国也因此失去了西班牙式向海外开拓的时机,当然自身就不具备条件,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注定留给了下一个开拓者。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看似四海升平,实际上我们的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掩卷沉思,那些人,那些事儿,仍然久久在脑海里回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uf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