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98条(黄直录3)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阳明说,大家都说要根据朱子晦翁的教导来格物,但有几个人真正去做的呢?他确实亲自去实践过的。
王阳明赴南昌结婚以后回绍兴,经过上饶时向理学大师娄谅请教成圣之道。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并告诉他必先内圣而后外王,而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必由之路。
王阳明的祖父王伦淡泊名利,人称“竹轩先生”,据说王伦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期间。
王阳明得了娄谅的教诲之后,日夜想着如何格物。回到老家以后,他和一位姓钱的朋友谈论其圣贤格物致知这件事,两人商定就格庭院里的竹子,钱友先格了三天,殚精竭虑却一无所得。王阳明认为这位朋友精力不够充沛,自己钻进竹林夜以继日地格竹,如此连续格了七天,同样积劳成疾,却了无所得。他们相互感叹,看来圣贤是做不了了,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后来,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三年用功终于明白了格物的道理。他说,天下之物本来就没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只能落在心上。坚信人人可以成为圣人,对于格物的功夫便能始终坚持下来,没有什么力量不够的问题。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能明白。
《传习录下》第299条(黄直录4)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有位叫邵端峰的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儿童不能格物,只能教他们洒扫应对。
王阳明说,洒扫应对就是格物之物,儿童的良知只够得着这个水平,因此只教他们洒扫应对以致良知。再比如,儿童都懂得敬畏师长,这也是他们的良知所在。即使正好在开心的嬉戏,看到了师长,就会上前作揖致敬,儿童就是这样格物致尊敬师长的良知的。儿童自有儿童的格物致知之法。
王阳明总结说,我的格物之说,自儿童到圣人,都是一样的功夫,无非圣人格物的功夫更为纯属,不那么费力罢了。用我的方法格物,即使卖柴人也能做到,即使公卿大夫直至天子,都是这样格物。
王阳明格物在正心,朱熹格物在穷尽万物之理,所以,阳明格物至简,朱熹格物至繁,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和朱熹最大的分歧就在这里,显然王阳明是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