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新苑学校张明国
受市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委派,我于5月14日赴北京参加了“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培训学习。现将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会议基本情况
5月15至17日,“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材国家级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各省级教研室主任和各地市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员共计58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马俊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杜柯伟,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等领导出席开班式。吕玉刚主持开班式,马俊杰致欢迎辞。
二、会议主要内容
(一) 朱之文副部长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5月15日上午,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出席开班式并作了题为《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的报告。
朱之文强调,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
朱之文指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三科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学期统一在全国一年级和七年级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级和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朱之文要求,要充分发挥三科教材的育人功能,切实抓好使用落地工作。要把国家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编写思想传递给更多的教研员和培训者,传递到全国近400万名三科任课教师,最终汇聚成保障亿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宏大力量。各地要统一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编三科教材的思想和内容,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加强教研、落实保障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
(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作《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报告
5月15日上午,历史课程组组长、历史教材审查专家、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蓝作了题为《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报告。徐教授深入阐述了本次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对教师理解教材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等问题。
1.教材编写的背景
徐蓝教授介绍,本次国家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统一编修,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背景,对义教阶段历史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势。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重中之重,各国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力度。二是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出发,历史教材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18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最高要求。同时要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之中。三是义务教育历史教材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个人成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徐蓝教授介绍,教材特别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注重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感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一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二是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全面系统诠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3.对教师理解教材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
在使用教材上,徐蓝教授对教师理解教材、指导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具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把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落到实处,解决历史教育最终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是:
(1)在宏观上,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教师要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从而加深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够看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教材在排列讲述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教师要注意到这种编排。
(2)在具体教学中,把史事放到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讲述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发展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第三,贯彻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思路和意图,遵循教育规律,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一些较深的内容,在初中不必过多涉及,避免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作《教材编写思路、体例结构以及重难点解析》报告
5月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国家统编历史教材执行总主编、七年级分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作了题为《教材编写思路、体例结构以及重难点解析》的报告。在报告中,叶教授以七年级教材为例,就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部编教材体例结构、部编教材的凸显内容和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说明,并与参会的教研员和老师开展了互动式交流与答疑。
1.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
叶小兵教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设计是重要前提和关键。课程的主旨和内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2.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3.部编教材体例结构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每册中设置一节活动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有关历史问题或历史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部编教材的凸显内容
(1)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事,使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始终。据统计,六册历史教科书涉及的知识点共计176个,其中直接和间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全套书的88%,做到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叙述,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统计为50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占五分之一多。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有45位,科技文化著作有56部。通过以上的编排,向学生展现出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具体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教材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发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分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本套历史教材共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43位。
(4)教材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与法治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史实,从人类社会法治进程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意义,理解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本套教材共涉及31部中外法律,通过介绍中外的法治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国家的法治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5)教材涉及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和钓鱼岛、新疆、西藏、香港、澳门、西北和东北边疆以及山东主权等内容。本套教材共有31处涉及南海诸岛,30处涉及台湾和钓鱼岛问题,10处涉及香港和澳门问题。其中,南海诸岛、钓鱼岛等问题,都有专门的栏目叙述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6)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
一些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得以贯通,前后相连。
一些反映历史上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史事,如东汉、隋末、唐末、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7)部编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新的概念、提法和解释。如:“民族融合”改为“民族的交融”,《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改为“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改为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中流砥柱”改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是由中央直接部署、教育部具体落实、集各方面力量而成的教材,可以说是在我国中学教材编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希望一线的老师们领会部编教材的重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学好教材,用好教材,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4.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问题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的过往进行叙述和阐释的学科。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对基本史事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也必然要阐发对历史的认识。这种历史认识,源自于史学界已形成的共识,并与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联。
在编写和审查部编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涉及到教材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表述时,既要符合历史的实际,史事要准确;更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要正确。对这重要问题的阐释,要考虑到政治思想导向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叶教授就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以下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阐释:
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有:
(1)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3)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4)民族政权的问题
(5)民族冲突与战争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
中国近代史部分:
(1)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
(2)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争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
中国现代史部分:
(1)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3)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4)中国的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5)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
世界史部分:
(1)古代世界的多元发展
(2)宗教问题的处理
(3)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4)民主政治的问题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叶教授说,以上这些重要问题,既关乎于历史观,又涉及到历史进程的重点,是教师在分析教材、使用教材时需要特别注意到的。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在教学中正面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很好地发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
(四)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戴羽明作《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指导和实施建议》报告
5月16日下午,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戴羽明代表部编历史教材实验区作了《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指导和实施建议》的报告。戴老师主要就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策略方面谈了新教材实施使用中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和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重点阐述了历史教研员如何指导教学和对教师在教材实施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中,教学建议是: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熏陶。
这条建议中包括了四层含义: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二是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四是充分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其中还提到了在这方面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从“好坏”的感性思维和两极对立思维到“辩证”(多维综合)的理性思维。历史教师在观点问题上要依据课标,进行正面教育。教师还有责任帮助学生澄清当前一些缺乏规范的影视剧和书刊对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前的一些戏说剧、抗日神剧、宫斗剧等。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注意是学生开始学习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深入探究;打破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案例:“火烧圆明园”的导入)
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这条建议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新课改推行以来,涌现出多种教学模式。有些教学模式人为地限制教师的讲述,甚至规定一节课上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不能超过规定。这种做法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历史课就是要讲出丰富的内容,讲得有重点,讲得具体而生动,并且有趣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感触,有感悟,有兴趣,明事理,获启示。讲好历史是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历史教师的口才非常重要,教师应多练习一些诗歌或者散文的朗诵,或者是演讲。要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能力。讲历史需要情感,不能有情绪化,讲述词语要文明礼貌遵守规范。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这一条包含了以下的含义:
(1)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4)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教育的元素蕴含在教学内容之中,既要善于发掘,又要顺理成章,自然而成。切忌生硬说教、生拉硬扯,不必高喊口号、高唱歌曲。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的移情与共情。
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教学策略:
(1)从总体上把握板块的线索
(2)加强课与课相互间的联系
(3)对史事进行多领域的考察
(4)构建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
(5)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6)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
(7)关注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目前,出现了局部性的僵化模式,如不顾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具体情况强行推广某种教学方式方法,压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取向的。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落实课改精神和课标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多样化包括: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4)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5)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6)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标修订总体原则中提出要“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条中包括了两层含义: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认识逻辑,很多都是来自于历史学,即是要求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历史”。
(五)北京四中王小琼作《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报告
5月17日上午,北京四中王小琼老师代表新教材实验区作了《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的报告。王老师的经验分享主要有三个方面:“梳理线索,把握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古人共情,育健全人格”。 王老师结合教育部对部编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北京四中一线实验教师谈了对新的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体会,通过大量具体案例对北京四中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技巧进行了深入解读和介绍。
1.梳理线索,把握特征
方法一,利用教科书的单元导语。
方法二,利用结构图示。
方法三,将历史人物置于其生活的时代之中。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
(2)突出中国古代史教学重点的策略(叶小兵教授)
重点的切入——对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
重点的激活——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
重点的丰富——重点的充实;
重点的认识——围绕重点,组织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
重点的巩固——对重点进一步强化。
(3)突破中国古代史教学难点的策略(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
抽象的思维,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复杂的头绪,可以从某一个内容突破;
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史实充实;
陌生的文物,可以从接触实物做起;
繁难的内容,可以用图表来辅助;
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
超越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可以从浅化教材着手。
3.与古人共情,育健全人格
王小琼老师援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鸣对历史学科属性的界定,即历史学是“一门以过去事实为基础的独特的人文学”,历史学“关心的是人,研究的是人,探讨的是过去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与历史名人共情,与普通百姓共情”,通过历史课的人文思想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三、本次学习获知的其它信息
通过参加本次培训获悉,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材培训分为国家级、地市级和县级培训。国家级培训按学科分年级、分5个班次进行,培训对象包括各省教育厅(教委)分管负责同志和省级教研室主要负责同志、省市两级学科教研员与原三科教材出版社相关教材编写人员,共计2800人,于2017年5月结束。根据教育部要求,省级和地市级培训计划于6月结束,县级培训于7月结束。2018年和2019年的培训将按教材的使用进程在每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并覆盖所有的三科教师。
三科教材编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材编写过程中,专门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等百余位专家的意见,组织了东部、中部和西部14个省份部分学校开展试教、试用。
为全面把好政治关、思想关和科学关,三科教材审查实行了更严格的学科审查、综合审查和专题审查。既从专业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进行把关,又统筹兼顾对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同时着重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进行专门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新编三科教材更加突出了育人导向,符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新教材投入使用后,还将组织专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四、本次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聆听了多位专家、老师对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和教学经验的介绍,使我更为深刻、全面地了解了统编新教材,在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给我以全新的定位,更多的启发。我的学习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本次国家统编历史教材,可以说是倾国之力,组织国内顶级专家学者,经过科学论证,严密组织和统筹兼顾编写的。教材把知识目标置于教学的基础地位,体现了“以知识传承为主”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两条主线。教材更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使教材成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落实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目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等相关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力图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在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深刻领会到,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史料,更加深刻理解某一历史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
总之,此次培训学习,给了我一次难得的跟教材编写专家学习的机会,使我深刻领会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新教材的体例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也获取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实验区老师们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所得,使我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今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最后,感谢市区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