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实录故事随笔散文
铁路少年的小学生活31——阿吉拉生活系列记忆之过年习俗3

铁路少年的小学生活31——阿吉拉生活系列记忆之过年习俗3

作者: 永远是我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07:11 被阅读147次

    续上集

    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怀。

    那时过年没有春晚,但春节却是个隆重的、有仪式感的节日,对孩子更是个大日子,因为孩子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放炮,看踩高跷、舞旱船、舞狮子,看花灯,猜灯谜……家里更是隆重,什么刷房子、打烟囱、擦玻璃、打扫卫生、给孩子做新衣新鞋、采购、炸糕、炸馓子、炸油饼、炸丸子、炸鱼、炸豆腐、蒸馒头、包饺子、煮肉、贴对联……数都数不过来,堆满了记忆。还是接着上一集,继续说吧……

    熬年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有“去除、变易、交替”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除夕的庆祝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除夕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国际上也日益流行。

    除夕,在中国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年俗活动,其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从晚饭(称为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可以吃到深夜,直到新旧岁交替。

    我们小时候,除夕当然要熬夜啦!

    那时候还没有春晚,各家各户也没有电视,三十晚上,各家都要吃团圆饭,北方人过年有个习俗,除夕子时必须吃饺子,饺子有‘’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所以各家各户,不过穷富,都要年夜包顿饺子,一般都是肉饺子,讲究些的人家还必须是纯肉饺子(民间称净肉饺子),一口一个肉蛋那种。同时还要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把几枚硬币洗干净、用开水消毒后包进去,说是谁吃着了,谁有福气,以后就能多挣钱。

    晚上吃饺子,我心里默念:今年一定要多吃几个带钱的饺子。可是偏偏吃不上,有时吃的肚子都撑的装不下了,也没吃着一个带钱饺子。唉!这是啥命啊?

    除了热腾腾的饺子,还有一桌饭菜。

    那顿晚餐,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晚饭一般都是爸爸掌勺,他是我们家大厨。经过一下午的忙碌,你看餐桌上,有从北京捎回来香肠、肉肚,有午餐肉罐头、鱼罐头、水果罐头,有炸虾片、炒鸡蛋、炸花生米,咸鸡蛋、拌豆芽、糖拌心里美,有扒肉条、木须肉、炖鸡块、炸带鱼……,碗碟相迭,满满一桌子,那天的菜一定要有鸡肉和鱼肉,取“积余”之意,那时大家都穷怕了,盼望来年手里能有点积余。

    除了饭菜,有时还有酒,甜甜的、冒着气泡的香槟酒。

    好丰盛啊!

    吃饭前,妈妈还要摆上供品,什么麻花、馓子、花式馒头、糖果、瓜子、花生等,焚上香,就开饭啦。

    大快朵颐。

    吃完年夜饭,开心的事还多着呢。

    有零食吃,什么高粱饴、大虾酥、黑枣、柿饼、花生、瓜子、馓子……随便吃,吃饱喝足,收拾完毕,就该放花炮啦。

    有炮放,这可是我和弟弟童年最开心的事情了,家里买了各种各样小花炮,有在地上转的,有向上飞的……一时间满院子五彩缤纷、银光闪闪,特别是钻天猴,一点着炮捻,‘’嗖‘’地从手中窜上天去,一道银光划破夜空,那种感觉真是爽;还有电焊条,点着一根,拿在手里,喷着银光,随意在空中舞动,黑暗中就出现各种图形。还要放挂鞭和二踢脚,乒乒乓乓,噼噼啪啪,好不热闹。为了显示胆量,有年我戴上棉手套,手里拿着二踢脚放,或许炮捻太短,或许炮的质量不好,刚点着,砰的一声巨响,二踢脚没有飞上天,直接在手中爆炸,手套被炸开了花,手也被炸的生疼,幸亏有棉手套,否则,后果不可想象……以后,我再也不敢手直接拿着放二踢脚啦。

    家里的炮放完,我们兄弟俩就提着灯笼(又好像没有,记不清啦)、打着手电,穿上新衣服就出门啦!在外面和一群男孩子,打着手电去捡別人家放完的炮。主要是捡那些掉在地上没响的炮,(今晚晚上不捡,天一亮就被别人捡完啦),能捡很多,装满两裤兜回家。

    捡的这些炮,大多没有捻,没法直接放。

    可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能把这些蔫炮玩到极致。这些炮有几种玩法,把炮一掰两半,把多个半截炮,炮药对炮药,摆成对头、三角形或五角形,点着一个,其余几个陆续呲花。还有一种玩法叫做呲花架大炮,把一个无捻炮一掰两节,但中间不要掰断,把一个好炮的炮捻夹住,架起来,然后点着炮捻,这个炮呲花,那个炮巨响。还有一种玩法,炮药都倒出来,弄成一小堆,一点,一片火光。好玩!

    除了捡炮,孩子们有时会相约打炮仗,都是用那种极小的小鞭炮,把挂鞭拆散,变成一个一个的,装上两裤兜,手里拿一根点着的香,点着一个小鞭炮,两个人互扔炸着玩。一时间小鞭炮‘’啪啪……‘’响个不停,孩子乐此不疲。

    除夕夜,还有许多人家在门口或院子里拢旺火,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旺火,就是点一堆火。除夕那天下午事先架起一堆柴或一堆煤炭,在午夜时分点起,火苗熊熊燃烧,通红一片,寓意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村特别讲究点旺火。

    每堆旺火前都有很多孩子,小孩子围着旺火跳啊、蹦啊,火焰映红了孩子兴奋的脸庞。

    除夕,家长还要给孩子压岁钱。压岁钱都是崭新的钞票——毛票,家长们提前换好的,吃完年夜饭后,要磕头才给发钱。

    拜年

    春节第一个早晨,先放爆竹,即民间所谓的“开门爆竹”,家家户户在新年第一天到来之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大门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叫做“开门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放毕炮,煮饺子、拌豆芽,吃罢早饭,新的一年从一项重要活动开始了。

    对了,是拜年!

    拜年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男方父母家,初二到岳父母家,也称回娘家,一家人团圆,一起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古时侯要向家中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现在没这么多讲究了。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意。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现在都说“过年好!”,一般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这都是说大人拜年的事。

    好了,接着说我们小时候拜年的事。

    西方有个节日,是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叫万圣节。节日那天,孩子去谁家都要糖,如果不给糖就捣蛋。

    现在想起来我们小时候,孩子拜年还有真点像万圣节的味道。不过有两点区别,一是我们去的都是爸爸的亲戚朋友或自己的同学家,而外国孩子在万圣节是路过谁家去谁家;二是外国孩子如果没有得到糖果,就要调皮捣蛋,而我们孩子都能得到糖,就是没糖果,也不会在别人家捣乱。

    小时候,我们挨家拜年,总希望妈妈给做的新衣服囗袋能再大点儿,装上满满的两兜糖,吃也吃不完。

    那个穷年月,我们馋啊!都特别喜欢吃糖,尤其是高梁饴、龙虾酥、大白兔奶糖,还有类似橘子瓣的软糖,那上面粘满白糖,吃起来痛快,爽歪歪!

    还喜欢吃什么瓜子、花生、核桃、柿饼子、黑枣、馓子、麻花……太丰富了,吃都吃不过来,这在平时可都见不到,真解馋啊!

    现在想起来那时过年吃东西的感觉,嘴里还流口水呢。

    拜年的礼节,小孩子也不懂,反正家长要求去,我们就去,进门就说:叔叔阿姨过年好。叔叔阿姨都很热情,又是给糖又是给装花生瓜子,有时还让吃馓子之类的零食,但是我们在邻居家或父母朋友家还是比较拘束。

    但同学们凑在一起就不一样啦,无拘无束,马上开启傻玩疯跑模式,从东边跑到西边,从西边再杀回东边,互相乱窜,一起还去老师家。如果同学们一起拜年到了吃饭时间,在谁家赶上饭,就在谁家吃,好像都很正常。

    有时还相约去打炮仗。

    就是开心事啦。


    现在孩子好像在家玩手机,玩游戏,再没有像我们小时候那种一起玩的体验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改变,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好多人都不见面了,先是电话拜年,后来短信拜年,现在又流行微信拜年抢红包,可现在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快乐却再也不见。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群_39a9:
        在阿吉拉过年吃着刘叔做的饭真香,怀念刘叔张姨!有一年过年那时刘叔已经不在了,张姨坐火车去阿吉拉我们家,下了车转向了,找到我们家已经天黑了,浑身是土,把我爸妈吓坏了,可我张姨笑呵呵的说,住了那么多年下了火车还找不见了,走错了方向。往事就像在昨天!



        永远是我: @群_39a9 ,谢谢成群,你又让知道了很多过去的事情。

      本文标题:铁路少年的小学生活31——阿吉拉生活系列记忆之过年习俗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rk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