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王阳明,就懂了当下

作者: debeeadbb5fd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09:22 被阅读1376次

    ——什么是圣人之道?王阳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圣人之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宗承灏

    ●●●

    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仅靠一支笔,或者一副键盘,就可以比别人多活出一个世界。

    从掌握一些常用汉字后,我就迷恋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沉浸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法自拔。

    那些生动而寂寥的文字,如同 内心世界释放出来的亿万精灵。心灵如镜,烛照万物。

    很多时候,我也会抱怨当下,信誓旦旦地要去寻求所谓的突破。会在白天一根一根拔掉自己爱惜过的羽毛,让自己滚落尘埃;当黑夜来临,又会一根一根捡起自己拔掉的羽毛,想让它帮助自己的灵魂摆脱世俗的引力,获得暂时的宁静。很多时候,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想飞却飞不起来的鸟人。落在地上,可笑地蹦跶;飞在天空,又无力地扑腾。

    有人说过,思想没有障碍就是自由。而我要说,人生没有更多期待才是自由。

    我本不想再写王阳明,毕竟已有那么多珠玉在前。可我还是很遗憾地看到了满书架的王阳明,满世界的鸡汤味儿。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不需要灌那么多心灵鸡汤。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安身立命,习惯了将生活当作日子过,将视野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的那个小小圆圈之中。我们在嘲笑庸人哲学不值一提的同时,却又义无反顾地在用世俗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我们在嘲笑别人的可笑之处的同时,又在身体力行地制造着别人围观的笑话。当下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语时代,从现实到网络,从旧文本到新媒体,一口唾沫就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虽然王阳明临终之前留下一句话:“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多言之人。连他的朋友都劝他少说话。他主动反省,他说,一个人话一多,必定气浮、志轻,气浮的人热衷于外在炫耀,志轻的人容易自满松懈。

    第一次知道王阳明这个人,是在中学时期。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将其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狠狠地批判了一番,说他唯心,不客观。不曾想,多年后,王阳明又摇身一变成为浮躁而疲惫的现代人寻求内心安宁的心灵导师。他们希望自己迷失方向的心灵之舟,能够得到圣贤者的指引。不少人将其心学简单地理解为心灵鸡汤似的精神诉求,只闻鸡汤美味,不见万物观照。就像俗务缠身的我,走进王阳明,何尝不是为了能够明心见性、摒弃杂念?

    无论是过去被批判的王阳明,还是被现代人奉为心灵导师的王阳明,都不是王阳明本人。如果给王阳明贴上身份标签,我们可以说他是“十六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演说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仕途不如意的官员、二流诗人、道德典范和坚定的行动主义者”。他甚至和我们这些庸常之人有很多共性:和老友喝最辣的酒,好为人师,用世俗的成功标准衡量自己,用不着边际的梦想代替思考,对一个早已抛弃了自己的体制抱有不眠不休的幻想,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还有人说,王阳明的横空出世,照亮了中国思想史的天空。

    今天,当我走近王阳明的时候,我最希望做到的是打开内心的三重疑问大门。

    第一扇门上写着:为什么是王阳明?

    第二扇门上写着: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

    最后一扇门上写着:为什么王阳明能够创建心学?

    历史是技术无限进步和人性无限循环的历史。王阳明生活在明朝,关于明朝,我们从各种历史文本中了解到的是,皇帝一个比一个变态,文人一个比一个扭曲,是一个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疯狂时代,从焚香、品茗、营造、戏曲、房中术,华丽丽地糜烂。王阳明出生并成长于江南的一个小县城,虽然中间因求学和官场颠沛在北方做过短暂的停留,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还是留在了湿漉漉的南方。从南京、绍兴、南昌、赣州,乃至更远的贵州和广西,成长、衰老,并死亡。

    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难达到,但我们应心向往之。虽不能至,还是要在心间供奉一轮明月。有人说,王阳明身逢其时。中国的儒、释、道哲学在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激荡、融汇后,在赵宋王朝迸发出亮丽的火花,成就了所谓的天下至理——理学。等到了明代中叶,也就是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儒、释、道又各显高下,各有侧重,各行其道,各成其法。

    道家所重在天地自然,而佛学讲究心性意识,不过由于禅宗的介入冲淡了佛学的宗教精神,赶着其信众回归庸常的生活。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宋儒基础上的重新构建,他并没有跳出“理”的大前提独立建构一种新哲学,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不过是儒学的一次内部改良,或者说是修正。他将“天理”移入人心,突出人在天地间的主体地位,将道德他律转变为道德自律。他所召唤的是先秦儒生士子们苦苦追寻的家国天下的现实问题。宋代理学家以宇宙论作为人生哲学之根据,而宇宙论大多采用的是道教先天无极之说,从而赋予儒学一番新生命与新气象。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是宋仁宗时代的周敦颐,也就是那篇传颂千古的美文《爱莲说》的作者。不过对于儒生们来说,他们最为推崇的是他的另一篇文章——《太极图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阐释了“无极”这一概念,所谓“无极”,就是万物的造物主,是天地运行的标准。将无极学说发扬光大的是周敦颐的两个弟子,此二人是亲兄弟。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多年以后,兄弟二人虽然师出同门,却将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无极之论一分为二,一曰“理”,一曰“道”。

    哥哥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人只需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

    而弟弟程颐则认为,人不能仅仅只在心上下功夫,而应该与外界有所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寻求天理,也就是应该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让自己达到人性至善。

    兄弟二人各持其道。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各自的天资与修为将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

    要了解陆九渊心学,就必须与朱熹理学相参照。朱熹理学讲究的是读经书和持敬,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的欲望,自觉天理。他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而陆九渊心学也同样重视静坐,不过陆九渊主张直面世界,直观地感悟真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求得天理,锤炼内心。

    将王阳明放在明代中叶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所掀起的这场心学革命无异于一场“人的解放”。这也是为什么梁启超先生会说,他“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良知成为我们人生中做一切事、进行一切思考所依据的唯一的准则。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和内容,全部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良知是我们的心,心变成了一个非常大(从哲学层面说,是无穷大,甚至像整个宇宙一样大)的圆圈,它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件事、每一个思考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是阳明心学里所谓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所指的都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知”是良知。一个人所有的思想、行为、事业、工作、情感,全部以良知的形态表达出来,于是产生了一种共性,这个共性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圆圈,把所有思想、行为、对人对事的态度都包含了进去,这个圆圈就是心。

    在王阳明的语境中,心,良知,天理,是同一个意思。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全都以良知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可以说,他的一切,都被包在了良知这个圆圈里面,圆圈外面,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就是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当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全部都是良知,人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良知,是大智大勇,是大反思,是一种高级智慧。解决事情的办法千变万化,永远不要去违背自己的良知。如果我们懂得“致良知”,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将自己的良知如实地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享有一种与自己的生命本质相一致的现实生活,我们就是一个有根基的人,是体现了生命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的人。如果不是,而总是以私心、私利、私欲的满足为目的,那么我们就会在外物的追逐之中丧失自我生命的本质,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生命根基的、东倒西歪的人,就会造成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之间的断裂,从而使生活走向生命目的的反面。王阳明说,世界是我心观察出来的,我心污浊,这世界就污浊;我心光明,这世界就光明。

    ——什么是圣人之道?王阳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圣人之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选自宗承灏《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序言-

    宗承灏

    2016年春分于北京万国城

    推荐

    [作者]宗承灏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看书要看《传习录》做人要学王阳明

    ©内容简介: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所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作者简介:宗承灏  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著名专栏作者,“中国好书榜”获奖作家。专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文笔如刀,抽茧剥丝,往往一针见血切中问题之要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e43c45dc56c:推荐20世纪最牛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之一,王阳明没可比性。
      • 80be31efb4d9:我觉得王阳明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不仅在于知道自己的内心,还脚踏实地的去做了,而且完全根据自己的内心指引去做,很纯粹,也很有效,现在这么多人热捧他,也许就是因为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吧。
        80be31efb4d9: @月下青衣 确实~
        月下青衣: @陈小风_0f9c 因为大多数人是把王阳明的心学当做成功学来读
      • 石川河女神:把握当下,把我自我
        月下青衣: @石川河女神 落实不到具体行动的道理都是伪道理,比如你这句永远正确的废话(只针对话,不针对人,如有冒犯,你就骂我~)
      • 月下青衣:为什么是王阳明,因为他成功了!为什么不是陆九渊,因为他不成功,仅此而已。王阳明之所以成为热捧,不就是和曾国藩一样是兼具鸡汤和成功双特质吗?想学心学,去读陆九渊吧,你会发现读了也没啥用
      • f8ddd0a14cba:清,民两代很多人崇尚王,包括曾,蒋。而我们一直都没有宣传过,也就最近几年才陆续提出,应该是意识形态里面的冲突所以打压吧
      • cae23a61d644:境界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事物看法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必然的,也是世界如此美好的根本原因.
      • 虚度时光_:朋友推荐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一直没有看,看完你这篇文章立马想回家看看了!!!
        月下青衣: @虚度日寸光 读之前想想为啥要读?是真的对心学好奇还是想跟王一样的成功?或者说把心学当做成功学??
      • 老汉儿憨憨: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阳明通过自身的苦苦探索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君子不在“格物”,而是要“致良知”。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月下青衣: @老汉儿憨憨 能不扯吗?王阳明和程朱对大学的理解在根本上就在分歧,一个对大学的理解是亲民,一个是新民,怎么说是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阳明。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程朱)
      • 晴空下的雨燕:王明阳的心学没有看过,但是在活了二十几年之后才第一次听说了王明阳的名字,才知道这个人老厉害了。你的文章哲理深奥,看不太懂,但是我觉得你还是比我们更懂王明阳的心学。拜读了。
        月下青衣: @新君 这就是你研读后的感悟??
        debeeadbb5fd:@晴空下的雨燕 经典是要研读的,互相学习:relaxed:

      本文标题:读懂王阳明,就懂了当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sr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