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想法真文化
现象、知性(精神)、原动力

现象、知性(精神)、原动力

作者: 尘伴哲 | 来源:发表于2019-05-27 04:51 被阅读30次

    与人类的认知体系相比较,现象是个外在的存在。

    所谓现象,就是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人的认知体系的外在存在。就外在而言,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现象为人的主观意识如实反映,是为真象;现象为人的主观意识歪曲反映,是为假象。人的认识能力相对外在现象,总有一种限度——也就是说,人的感觉器官具有其认知的范围和界限。超出这个范围和界限,则外在的现象对人的主观意识就会成为一种未知的存在。是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可以通过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来延长、延伸自身的感知能力。而人用感官直接感觉不到,但借助仪器感觉到的,也是现象。

    若拿现象和本质相比较,则本质就是引起现象的原因;而本质本身也是现象——因为本质还可以有本质自身的本质。

    现象的实质,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以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作比较,如果说客观事物的本质突出的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定性、限制性,则客观事物的现象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就如同客观事物本身以自身的存在向外界传达着一种信息,而本质则是这种信息自身内在的规定性、限制性。

    实存与理念的割裂,其实质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其即是它内在的规定性,又是它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要认识的认知对象。因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体的、同一的、共时的,因而,认识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规定性的过程。当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了一种特定的规定性、具体性、独特性,我们也就等于是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性、客观性、必然性。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规定性的同一性决定了我们认知的现象世界,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类似于灵魂、意识、“绝对精神”、“物自体”不可认知、脱离实体的说教,都是人类对于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自知、不自识、不自信、不觉悟!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源于信息表达的客观现象,归于内在规定的客观实存。无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甚至于包括康德的“物自体”学说,他们共同的荒谬之处就在于他们企图将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割裂开来。他们看不到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的同一性、关联性、互为因果性;他们更没有体验到人类意识同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关联性、一体性(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我、或者我的意识、或者“绝对精神”、或者“物自体”存在的前提;我、或者我的意识、或者“绝对精神”、或者“物自体”的存在反应着客观世界的存在;硬要说灵魂存在、“上帝”存在、“绝对精神”存在,情况也必将如此)。因而,与其说形而上学的哲学史是西方意识学的理念史、与其说形而上学的哲学史是关于世界本原的神学史,倒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史其实就是西方哲学关于人的存在同客观物质世界的割裂史。而也正是在如此本末倒置的说教过程中,当自然科学一次次证明了一切理念、精神全都统一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时候,本质与实存相互割裂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也就彻底崩塌了、颓废了。

    我们的客观世界,即是本质的客观世界,亦是现象的客观世界。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源于客观实存的客观事物给予我们的各种现象。当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达于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接受到客观事物的外在信息,我们就具有了对于客观世界各个具体事物的意识经验。其中真象和假象的可能性为我们的意识提供了主观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真象和假象的存在,我们的意识也就不存在主观性、也就无所谓主观性。造成假象的原因是意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纠缠和相互干扰。在这个意义上,鉴别力和分辨力是一个人认识能力的集中体现。

    思维的实质是现象之间的串联,其反映的是客观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经验的直观联系形式;抽象思维是经验的语言表达形式。形象思维反应着意识的个体特征、意识的客观属性;抽象思维反应着意识的社会特征、意识的主观属性。而当一个人与自己沟通、亦既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也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个体抽象思维就是当下的自我与历史的自我进行沟通、交流)。概念、判断、推理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就已经潜在地存在着,并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被反映出来、体现出来——事实上,概念、判断、推理的实质其实就是为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提供一个确定的、符合客观实存的范围、界限及其因果联系;只是当其被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这种社会交流的必要性这才凸显出了抽象思维的存在及其动态性的本质和意义。

    人类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的形成,人类认知体系的建立、人类认知体系的完善,源自人类的生存实践、来自人类的生存体验、来自人类意识的动态活动。没有人类的生存实践、没有人类的生存体验、没有人类意识的动态活动、没有人类认知体系的引用,也就没有人类的精神结构、精神活动。人类精神和心理的关系是:心理反映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反映着心理的能量机制;心理的形成得益于人的认知体系和人的此在经验的纠缠、平衡,精神的实质则是反映着这种纠缠、平衡的幅度和强度。

    关于原动力,就人的认知体系同外在现象而言、亦既人的认知体系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言,则人的生存实践、人的生存体验,是人在客观实存面前形成意识、形成认知的唯一动力、唯一原因——一切宗教的存在,都是人类生存实践、生存体验的特殊体现、特殊表达——宗教的实际作用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缺乏动力支撑的时候,宗教为人提供坚实可靠的精神动力、行为意志。

    原动力,就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而言,它是指客观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初动力。就哲学和一切自然科学而言,原动力是人类意识认知客观世界的终极目标、终极愿望,在这个意义上,原动力就是人类意识认知客观实存的理想彼岸。对于一切宗教而言,原动力就是神的存在、“上帝”的旨意。关于客观世界的原动力,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类意识的原动力是人类基于其生命活动的生存实践、生存体验;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生命物质的组织、繁衍和演化;一切非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客观世界物质、能量的相互代谢和转化。原动力,就整体的客观世界而言,“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整体的客观世界而言,原动力就是客观世界宏观天体与微观量子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成全;互为排斥、互为纠缠——也就是:宏观天体对于微观量子具有干扰作用;微观量子对于宏观天体具有决定作用。而一切介于宏观天体和微观量子之间的客观实存,则是宏观天体和微观量子之间的衍生物、填充物、甚至于排泄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此,人的存在,如同客观世界一切万事万物一般,那里会有什么神仙和上帝来保佑呢?那里又有什么我们成为世界主宰的地位和使命呢?

    如此,我们的存在,原也就是一个过程、原也就是一种体验,原也就是一种虚妄、原也就是一场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象、知性(精神)、原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gq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