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专题齐帆齐微课一百贝
陪你晚睡悦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一)

陪你晚睡悦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一)

作者: 青榆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6-24 13:32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刊

〈原著〉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伟大人性的表现行为,只是遵从于“道”的。“道”这个东西,恍惚迷离。虽然看不出形态,但其中的确又包含着各种形态。虽然迷离恍惚,说不出内容,但中间的确又包含着众多内容。他渊深难以表明,但其中包含着可认知的本性。这种本性是真实无妄的,因为它总能信验。从古到今,他的“名”是不会失去的,这个“名”顺从于客观实际的运动规律,因此,生有了万物。我是怎么认清事物本质乃至万物本源的呢?就是凭借“道”。

〈赏析〉

“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物质呢?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人”的纯朴的天性,“道”就是伟大天性的所在。老子所称“无为”,其实是无欲无私的心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众多物质的、感情的诱惑面前,谁又能做到像“道”所要求的那样的心性呢?靠压制自我欲望?而压制也属于欲望的范畴。通过自我克制,以其做到“不动欲念”,也只是暂时的。这种强迫的,而不是顺其自然的做法,一旦遇到爆发的机会,将更为扭曲可怕。那些靠所谓“看破”来达到消除欲望,同样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偏激行为。更何况人人都去看破红尘,归隐山林,这个社会靠谁来使其进步呢?因此,老子认为,合理的引导欲念,使欲念、私心通过空间的位移,条件的改变。而起不到私心欲念的作用,这就过到了“无私无欲”的目的。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从造字法来看,“德”字从彳从目从心,彳是行走的意思,整个字可以理解为眼睛看到的心行。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去体认,而“德”却能被人看到,它是人类对道体认后所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德”是“道”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德”是形式,“道”是内容。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之所以流传至今,并得到极力推崇和赞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是高级动物,追求美德和高贵的灵魂。人类成全了《道德经》。反过来《道德经》又为人力构建道德体系提供了依据,没有人就无所谓道德,没有道德也就无所谓人类。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你晚睡悦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vw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