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似有一种亲切感,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那摇头晃脑又极不情愿地背诵老师刚刚布置的作业《烛之武退秦师》。
这同样是一篇选自我们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当年的我们虽说对“全文背诵”这个字眼极其抗拒,但文中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还是走进了我的心里。
烛之武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只廖廖数语,便劝退了气势庞大的秦晋两国大军,这同我们昨天学习的那篇文章中展喜的攻心术有得一拼哈。
同样是面对强国的讨伐和挑战,这两位出色的外交家用其精彩的外交辞令,均达到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效果。
鲁僖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出师围郑,危急关头,郑文公起用老臣烛之武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从郑国存亡对于秦国的厉害关系出发,劝秦穆公放弃攻郑,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
秦国此次应邀出兵,是碍于与晋国的联盟关系,并非真心实意,烛之武的一番言论说中了穆公心事,他于是单方面与郑国和解,撤军而去。晋文公也只好撤军。
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那么,我们不禁又要发问,这次晋国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又是出师何名呢?
要把这事说清楚,我们还得从晋文公重耳说起。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他在位虽九年,却开创了晋国不朽的霸业。
我们知道,晋文公还是重耳的时候,在外流亡了十九年。
在他即将继位的前一年冬天,这天天气异常寒冷,重耳一行人,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到了郑国。
当时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提到郑文公,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整个春秋时期,郑文公并不出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但从我们开始学习《古文观止》开始,总能看到郑文公的身影,而且很多历史大事都能追溯到他身上。
譬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齐桓公伐楚盟屈源》中,齐桓公伐楚,是因为楚国攻打郑国,郑文公向齐桓公求救。
再如,在《子鱼论战》中,楚国伐宋,也是因为宋国打了郑国,郑文公向楚成王求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每每在文章中出现郑文公的身影,他不是被打就是被欺负,感觉郑国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任谁都能欺负它。
而事实呢,确实如此。郑国作为周朝最后分封的诸侯国,在春秋早期,也就是在郑庄公统治时期,确实风光了一阵子。
而在郑庄公之后的几百年里,郑国一直处于劣势,总是被人欺负,任人宰割。
楚国、齐国、晋国还有秦国,总是三番五次地轮番挑衅讨伐郑国。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郑国的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所以,郑文公在位的45年,郑国的首要任务即是怎样才能避免挨揍,这也确实难为了郑庄公哈,夹缝里生存,难呐!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那个话题,重耳一行人来到郑国,此时的郑文公已在位36年,且他早已与楚国结盟,并娶了楚国的公主为妻。
有了楚国这个靠山,郑国已经好多年没挨揍了,小日子也过得十分惬意。
郑文公听说重耳要来,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说重耳背叛父君,逃亡国外,不忠不孝,不必以礼相待。
但郑文公的弟弟,郑国的国相叔詹,他胸有韬略,他不赞成郑文公的做法。
叔詹说:“重耳虽然在外流亡多年,但他手下能人众多,将来必成大业。所以,您应该以礼相待。”
但郑文公并没有听从他弟弟的劝告,而是认为重耳在外都流浪十八九年了,将近六十岁的人了,还能有什么做为呢!
于是,叔詹又说:“如若不然,那就杀了他,以免后患。”但郑文公还是没有听他弟弟的话。
郑文公下令紧闭城门,不准重耳入城,就这样,在冰天雪地中,重耳愤怒地走了,这就是“重耳过郑”的故事。
至此,晋文公重耳就和郑文公接下了第一个梁子。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