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如东阁研究▪性▪学习文学
《达芬奇密码》的中式映射

《达芬奇密码》的中式映射

作者: 宝木笑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03:55 被阅读121次

    文/宝木笑

    “‘什么是历史?只不过是意见一致达成的寓言罢了。’历史的本质就是一家之言。”——《达芬奇密码》

    14年前的2003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之前的三部长篇没有引起读者的多少注意,所以兰登书屋并未对这部书抱以特别的雄心和期盼。然而,这部低调进入读者视野的长篇小说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在出版界和读书界掀起了巨浪狂潮,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的记录。2006年,汤姆•汉克斯还主演了同名电影,北美票房累计2亿1754万美元,位列当年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第4,全球票房收入7亿5670万美元,位列当年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第2。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达芬奇密码》开启了新派历史悬疑小说的新纪元,在后来的十几年间欧美诞生了一大批此类小说和影视作品,甚至成为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一个强劲流派。

    其实,从文学史流变的角度看,《达芬奇密码》并非是此类文学作品的开创者,甚至这本小说的素材也只是取材于更早的小说《圣血与圣杯》。但显然《达芬奇密码》用更加完美的手法糅合了历史、艺术、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特别是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历史的普遍兴趣,造成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和更加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历史仿佛一把双刃剑,虽然有时厚重的史书不免枯燥,但同时也蕴含着神秘和深度,如何以历史作为素材进行叙事其实有着更多可能。这用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其实历史可以很好看”,而《明朝那些事儿》这部被作者定位为“笔记”的作品,也成为近年中国历史题材作品的另一座高峰,这是中国读者的幸事。

    然而,我们仍然在内心中期盼着历史题材作品的其他可能,比如中国人自己的《达芬奇密码》。虽然这些年在这个题材领域我们并未出现《明朝那些事儿》般的巅峰,但优秀之作却不时出现,今年的《兰亭序杀局》延续了这样的惯性。作者王觉仁先生在作家和编剧的职业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传统文化研究者,他的《王阳明心学》有着很深的学术功底,七卷本的《血腥的盛唐》算是为《兰亭序杀局》夯实了写作的基础。《兰亭序杀局》的书名虽然不免有些通俗,但其内容和写作的水准却令人眼前一亮,实在让人忍不住联想到《达芬奇密码》的种种情愫。

    事实上,如果统揽《兰亭序杀局》全篇,这种貌似隐约的情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学上的映射,或者说是一种中式的映射。《达芬奇密码》取材于圣血、圣杯、抹大拉马利亚等著名的宗教历史故事,对圣血和圣杯的下落、法国王朝的神圣起源、古埃及圣贤,特别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最后的晚餐》等都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而《兰亭序杀局》以众所周知的玄武门之变作为开端,围绕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叙事核心,对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深爱《兰亭序》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玄武门之变中,禁军中郎将吕世衡力战重伤,临终前为李世民留下“兰、亭、天、干”四字血书,不想自己全家不久就遭神秘组织灭门,“兰亭序杀局”由此掀开,自此李世民用偏爱王羲之书法掩天下人耳目,暗查多年,小说叙事全面展开。

    这并不意味着说,有了一个足够厚重和宏大的缘起,就能成就一部优秀的新派历史文化悬疑小说。这中间必须进行一种史实和重构的完美结合,想象尽可以大胆,却要“合情合理”,这种“合情合理”的背后必须有极为扎实的功底和基础。《达芬奇密码》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此,丹•布朗在作品里援引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及历史掌故或野史,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历史再创作的“场”。而在《兰亭序》杀局中,王觉仁对于唐朝的官制、服饰、礼仪、风俗、建筑、音乐等各方面的描述都极具功底,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搭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片场,很容易降低读者对其“颠覆性”创作的抵触感。

    说到这种“颠覆性”,东西方读者对此显示了惊人的通感和共振,显然,“阴谋论”这种“颠覆性利器”对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吸引力都是极为“致命”的。《达芬奇密码》中最著名的“阴谋论”载体是“郇山隐修会”,这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这一组织异常神秘和强大,他们崇拜传说中的耶稣之妻抹大拉玛利亚,要恢复墨洛温家族在达戈贝特二世被暗杀后所失去的欧洲王位的神赋特权,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都是其秘密成员。而在《兰亭序杀局》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一个神秘组织——“天刑盟”,这一组织很有些“郇山隐修会”的味道,《兰亭序》所记录的兰亭会并非表面上的名士集会,王羲之与六子、三十五属官及友人举行的这场兰亭会是“天刑盟”的成立大会,而这一组织一直左右着之后三百年的历史走向。

    这种“阴谋论”的蝴蝶效应显然将波及到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形象,而这更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就像《达芬奇密码》中对达芬奇等历史名人的重新人设一样,在《兰亭序杀局》中许多历史人物形象被“颠覆”了,最突出的无疑是魏征的形象,这位几乎被符号化的初唐名臣在小说中竟然是一位隐藏极深的神秘组织成员,完全过着一种“无间道”般的生活,让人不由为王觉仁先生构思的大胆巧妙拍案叫绝。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人公萧君默等虚构人物被非常精致地镶嵌在真实的历史画卷中,这又很有些金庸先生新派武侠技法的影子,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相得益彰产生了极富冲击力的阅读快感。

    此外,《达芬奇密码》之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一种小说类型的里程碑,这种阅读快感不可能只由一种技法实现。事实上,在具体的细节设计方面,《达芬奇密码》更令读者深深震撼,在其创造的市场奇迹中,此处常常为人津津乐道。文化符号的再解读就是其最大亮点之一,达•芬奇名画、斐波那契数列、死海古卷、希伯来编码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其中对于西方“隐写术”的运用让整部小说的悬疑色彩充满了高层次感。《兰亭序杀局》同样将这种手法进行了中国式的映射,一部《兰亭集》竟成为蕴含着无数隐语和秘密的“代码本”,开篇阴沉萧杀气氛中的暗语就出自其中——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而后的“天刑盟”各分舵的接口也出自其中不同的诗句,甚至类似虎符的“天刑盟”重器羽觞最重要的“防伪标示”竟是《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

    无论是《达芬奇密码》还是《兰亭序杀局》,都并未一味沉迷于这种悬念细节的设置,其对悬念情节推动的掌控是极为娴熟的。具体说来,两者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多条叙事线并行,这是符合悬疑小说文本规律的,因为单线推进悬疑情节虽然表面上能够让读者很过瘾,但这根弦如果绷得太紧,无疑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审美疲劳,进而造成阅读快感的迟钝。所以,在《兰亭序杀局》中主人公萧君默的主叙事线之外,还辅以李世民、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等多条辅线,将“四王夺嫡”既设置成故事背景,又作为悬疑情节线性推进的“缓冲带”,有着500万字各类题材创作积累的王觉仁先生显示了深厚的文学技法功底。

    虽然历史确实需要准确和忠实,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我们仍然有权利呼唤更多“好看的”历史作品。从传播学角度讲,人们只有先对一样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想去进一步了解它,进而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思索,《达芬奇密码》后来引起的宗教历史、艺术史、符号学等方面的研究热正是这方面的明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历史类文学作品在近些年的影视热潮和市场逐利性的冲击下,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粗制滥造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甚至影响到新历史小说和历史悬疑小说等历史文学门类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显然不利于整个文化体系的建设和传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着更多如《达芬奇密码》般有着较高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好看的”作品,更期待着像《兰亭序杀局》这样的作品能够在历史和文化层面带给世人更多的涟漪。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格列柯南:之前看达芬奇密码之书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我们能出这样类似的著作,回头去看看这本兰亭序杀局

      本文标题: 《达芬奇密码》的中式映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jr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