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来,人们在评价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之时,都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短篇小说。竟然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短篇小说,那么这篇小说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小说向读者讲述的是:身为法官、在社会上有着显赫地位的伊凡.伊里奇极其简单,极其普通,极其可怕的一生。全文采用了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与限知视角(即某个人的视角)相结合,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伊里奇的一生。
小说的开篇采用了限知视角即彼得.伊凡内奇(伊里奇的同志兼好友)的视角来向我们展现了伊凡.伊里奇死后,那些和他朝夕相处的同志们的真实想法。在得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之后,每个人的第一反映并不是为其悲伤,而是个自开始在心理猜测,伊凡.伊里奇空出的位置会有谁来担任?这样的调到又会对自己的职位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自已的亲属进行安排?
出于对朋友及家属的尊重,彼得.伊凡内奇去参加了伊凡,伊里奇的葬礼。作者正是通过彼得.伊凡内奇的眼睛让我们观察到了伊凡.伊里奇死后,他的家人对此事的不同反映。
当彼得.伊凡内奇与伊凡.伊里奇的妻子谈及到伊凡.伊里奇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时,他的内心产生了这样一段读白:他多么熟识这个人,原先是个快乐的孩子,小学生,后来成了他的同事,最后竟受到这样的折磨。尽管他觉得自己和这个女人都有点做作,但想到一点,心理却十分恐惧。他又看到那个前额和那个压住嘴唇的鼻子,不禁感到不寒而栗。
“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在我的头上,”他想,刹那间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他自己也不知怎的,一种常有的想法很快就使他镇静下来:“这种事只有伊凡.伊里奇会碰上,我可决不会碰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在到我的头上。”他想到这些,心情忧郁……
作者通过彼得.伊凡奇的这段读白,给他的读者带来了反思。当我们面对他人之死时,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这种事只会发生在他人的身上,不可能也不应该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死亡是陌生而恐怖的,我们并不愿意对死亡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反思。
伊凡.伊里奇在生病之前,他一直都认为死亡是别人的事,只有别人会死,而他却不会死。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法官伊凡.伊里奇,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会落在他的头上呢?直到他的病情越发严重,他的身体越来越脆弱的时候,他才想到了死亡,而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一直笼罩着他。
伊凡.伊里奇心里清楚,自己快要死了。可是,周围的人他的妻子、女儿、同事、甚至是医生都在遮盖这个事实。大家都在极力回避这个问题,在他的面前谈论着无关紧要的话,这让伊凡.伊里奇感到愤怒和恼火。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我,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理解我。当然他们不愿意也不想去了解我的痛苦。伊凡.伊里奇感到极度的痛苦与孤单,这种痛苦不仅来源与他那病痛的身体,更来源于他那颗孤独而寂莫的心。
练习题1:这篇小说采取了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交叉叙事,讲述了主人伊里奇的一生。如果将小说的叙述者换成第一人称的目击者类型“我”来讲述伊里奇的一生,“我”可以以是伊里奇的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同事,等等,这篇小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尝试以这种视角重新写一个开头(200-300字)。
以伏洛嘉(伊里奇儿子)的视角来重新似写开头:
在学校的礼堂里,小伏洛嘉手捧着歌唱比赛冠军的奖杯,站在舞台上。小伏洛嘉是一个瘦小但英俊的少年。他身穿一套崭新的学生装,手上戴着一副白手套,他的脸上露出了腼腆而自信的笑容。
我要把这份快乐分享给家人里的每一个,特别是我的爸爸,这样或许他的病痛就会减轻一点。走在回家的路上,伏洛嘉一边用带着白手套的右手不停地抚摸着金灿灿的奖杯,一边认真地思考着。
我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是镇上有名的法官。为人和气又善良,对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不辞辛苦。那些繁重而锁碎的工作甚至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每晚爸爸回家后,与母亲、姐姐和我共进晚餐后,就一头又钻进书房开始工作了。当然,爸爸也有娱乐的时候,每到周末,他的那些上层社会的朋友就会来我家聚会并一起打桥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自从爸爸生病以来,只有他的好友彼得.伊凡内奇叔叔来看过他一次。
我不知道也不清楚爸爸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但我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痛苦。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受到任何人的打扰。无数次,我徘徊在父亲的门前,透过那道狭窄的门缝看见父亲孤独而消瘦的身躯,背对着门口躺在沙发背上。他的头低垂着,好像在思考极其严肃的问题。他的身体不断地颤抖着,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母亲和姐姐经常在私下里议论爸爸的病情,可是当我靠近想一步了解父亲的病情时,她们往往停止了议论或是转移了话题。她们认为父亲的病情很严重,他已经快死了。这几乎成为了家里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但他们却从来不在父亲面前提起这件事。人们总是喜欢告诉他,你的病只要听医生的话,按时服药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我不明白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为什么会死?之前我一直以为死亡只是一个在书本上才可以遇到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在我及亲人身上是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然而,最近母产亲以其家人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才使我清楚的意识到,死亡正在一步步地逼向我那可怜的父亲。
当我回到家时,隔着几间房间都可以清晰地听见父亲那惨烈的,令人心醉的叫喊声。我悄悄地走进父亲的房间,走到父亲的床前想把今天的喜悦分享给他,但看着父亲那极度痛苦痛苦的样子,我既然一时忘记了自己想要说的话。父亲一直在惨叫,不停地挥动着手臂。父亲的一只手臂落在了我的头上,我轻轻地抓住了父亲那像只像干柴一样枯瘦的手,把他轻轻地贴在嘴唇上吻了起来。
那一刻,我分明感到父亲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平和的微笑。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父亲说,我想告诉他,我爱他!但不知为什么这句话一直卡在喉咙里不肯出来。父亲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我身边早已泪流满面的母亲。父亲的嘴巴微张着,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但他的身体太虚弱了,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力气。母亲命扑人将我带出了房间,就在我转身要将离去之时,听见父亲轻轻地说了一句“原谅我……”
练习题1:如果将小说的叙述者换成第一人称的亲历者类型“我”讲述自己——伊里奇从生到死的一生,小说的叙事风格和效果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的变化?请尝试以这种视角重新写一个开头。
我是伊凡.伊里奇今年是45岁。我一直过着令许多人羡慕的生活,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足可以让全家过上体面的生活。我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妻子,一个漂亮的女儿,一个乖巧懂事的儿子。我一直努力活得和大多数的人一样,我天真的以为众人追求的生活,也一定是我想要的生活。就连婚姻我都是出于双重考虑:娶这样一位妻子是幸福的,而那些达官贵人们又都赞成这门亲事。
但自从得到了那个奇怪的病之后,疼痛就像一个无形的恶魔,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边。无论是在法庭上审判犯人时,还是在我和同事一起打桥牌时,那病痛总是在黑暗中冷冷的看着我,趁我得意时给你致命一击。
我知道我就快要死了,但那是我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在基捷韦贴尔的逻辑学里我读到过这样一段话论证:盖尤斯是人,凡人都要死,因此盖尤斯也要死。但我始终认为,这个例子只适用于盖尤斯,绝对不会适用在我的身上。盖尤斯的确是要死的,他死是正常的,但我是小伊凡,是伊凡.伊里奇,我有我的思想,跟他截然不同。我不该死,也不可能死,要不那真是太可怕了。
“总有一些地方不对头”最近这个念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使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我的一生。
练习2:小说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这段描写是否有点儿冗长或多余?作者如此书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另一处开篇是否也可以?原因何在?
这篇小说是从伊凡.伊里奇的同事们在庭间休息时从《新闻报》中看到伊凡. 伊里奇死去的消息开始的。这段描写并不显得冗长多余,反而通过这段描写使整篇小说更有代入感。
通过这段描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伊凡.伊里奇死后,他的同事及家人的真实想法。面对伊里奇之死,他的同事第一反映并不是感到悲痛和伤心,而在心中开始猜测伊里奇空中的这个位置的接班人是谁?这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面对伊凡.伊里奇的遗体时,彼得伊凡内奇第一个反映就是:“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在我的头上,”但是,他自己也不知怎的,一种常有的想法很快就使他镇静下来:“这种事只有伊凡.伊里奇会碰上,我可决不会碰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在到我的头上。”
这段内心独白,不仅使我们看见了彼得伊凡内奇的真实想法,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我们在面对他人之死时,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是不是也像会彼得伊凡奇这样便冷漠而无情。
这篇文章如果从其他地方开头,其实也是可以的,但这样以来给读者的代入感以及内心的震撼就会减少了很多,也会失去了这篇小说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练习3:小说在什么地方结束的?这个结尾让你震撼吗?还是感觉比较平淡?如果换一种结尾,比如更多地写妻子眼中的伊凡伊里奇的最后挣扎,写妻子的心里活动,小说会发生什么变化?效果如何?原因何在?
小说的结局是伊凡伊奇听到旁边人说,“过去了”,他在心里重复了一遍。“死过去了,再也不会有死了。”他吸了一口气,吸到一半停住,两脚一伸就死了。
说实话,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这样的结局并没有让我感到震撼,反而在心里会有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小说就这样结束了吗?阅读了那么久,难道就是为了看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吗?但当我第二次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忽然体会了这样的结局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在前面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对伊凡.伊里奇的内心进行了描写与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面临死亡的人的真实想法与感受。而这样的结局也就非常合乎情理的。
如果在结尾处,更多的描写妻子眼中伊里奇的痛苦挣扎,那么就会给读者一种虚伪的感觉。因为一个人内心的恐惧与痛苦,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得到的,也不可能通过第三者的视角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代入感。
一个人临终前的回忆与思考对生命的忏悔与救赎,才会给读者以真正的震撼和反思。阅读完这部小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一生是否也像伊凡伊里奇的一生一样,是一个极其简单,极其普通的一生呢?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呢?
练习4:小说中有哪些细节让人物性格显现出人物的独特性与他人的共通性?哪些细节暗示了人物的结局?其中,对情节起决定作用的细节是什么?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受到触动并会念念不忘?
在小说中,少年时的伊凡伊里奇是聪明、活泼、乐观而文雅的。他从法学院毕了业,而且成绩优良。他在法学院里就显示了后来终生具有的特点:能干、乐观、厚道、随和、但又能严格履行自认为应尽的责任,而他的心目中的责任就是达官贵人所公认的职责。他从小不会巴结拍马,成年后还是不善于阿谀奉承,但从青年时代就像飞娥扑火那样追随上层人士,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接受他们的人生观,并同他们交朋友。
伊凡伊里奇在舞会上认识了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并同她一起跳舞。她爱上了他,伊凡伊里奇并没有想结婚,但既然人家姑娘爱上他,他就问自己,“是啊,那么何不就结婚呢?”伊凡伊里奇结婚是出于双重考虑:娶这样一位妻子是幸福的,而达官贵人们都赞成这门亲事。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对于人生的头等大事,伊凡伊里奇并没有对其认真的做出选择,他同妻子结婚并不是因为深爱着对方,也不是因为与她同志道合,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仅仅是因为那些达官贵人赞成这门婚事,仅仅是因为那些达官贵人认为他们结婚后会幸福。
伊凡伊里奇不仅在工作,更在生活的中失去了自己。他的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以别人眼中的评价为标准,他从来没有,也曾想过自己的真正的感受。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拥有的?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伊凡伊里奇?在做事之前总要考虑的是别人看法,别人的意见,从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个社会上,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遵守一套法则,就必须,戴上一张虚伪的面具,这是一件多么可悲而又可怕的事情。
练习5: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伊里奇的心理独白和心理活动,其思考针对的是什么?对你日后的创作有何启发?请勾勒出伊里奇的心理变化线索,找到心理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果所在的位置。
自从伊凡伊里奇生病之后,小说中运用了大里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通过伊凡伊里奇对人生的思考与回忆,对生命的忏悔与救赎,也给我们读者带了心灵上的震撼。
患病初期,伊凡伊里奇感到恐惧与无助。在这样的生死边缘上,他只能独自默默地忍受,没有一个人了解他,也没有一个人可怜他。此时,伊凡伊里奇的内心,过多的还是在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把精力过多的放在求助于外界的帮助上。(开始)
随着病情的加重,伊凡伊里奇清晰的认识到,“问题根本不在盲肠,不在肾脏,而在生和……死。是啊!何必欺骗自己呢?除了我自己,不是人人都很清楚我快死了吗?问题只在于还有几个礼拜、几天,还是现在就死。”此刻,伊凡伊里奇不在关注外部对他的看法与评价,他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终极问题。(发展)
“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头,我得定下心,从头至尾好好想一想。”在黑暗中,在痛苦的挣扎中,在家人的欢乐声中,伊凡伊里奇开始回忆与反思自己的一生。我过着令人羡慕、体面的生活,我有一个别人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们都尊称我为“伊凡伊里奇法官“,但“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头,一切都不对头,但没有关系,可以纠正的。可怎样才算对头呢?”他问自己,接着突然沉默了。(高潮)
随着伊凡伊里奇的回忆与思考,我们也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
当伊凡伊里奇的儿子走他的床前,并流着泪亲吻他的一只手时,当他看到泪流满面的妻子并诚心的可怜她,求得她们原谅的时候,折磨伊凡伊里奇的东西消失了。他可怜他们,应该使他们不在受罪,应该使他们,也使自己摆脱种种痛苦。多么简单,那么快乐!他寻找着往常折磨他的恐惧,但没有找到,因为根本没有死,没有死,只有光。(结局)
幸运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人生的最后一刻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但不幸的是,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再重新来过了。
我们常说,阅读部一小说,就是在经历另一种人生。看别人故事,从中领悟自己的人生。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幸运的是我们阅读到了这部小说,通过阅读主人公伊凡伊里奇的一生,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忆与反思。我想这就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伟大之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