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这九个误区 成为高效阅读者

作者: 卡卡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6-04-10 09:56 被阅读1013次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那些想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的同学。把阅读当做娱乐的同学,请有选择的借鉴。

    废话不说,上干货!

    误区1.读一本书,必须要读完

    我以前也有这毛病,一本书没读完,半途而废,觉得心里很慌,是不是自己没有毅力?是不是做事不能善始善终?

    于是,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上册)啃了一个多月(翻译得很不好),《追忆似水年华》啃了两个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现在想想,根本没必要。世界上书多得根本读不完,我们的时间却很有限,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在不值得或者不喜欢的书上?

    强迫自己读完,不过为了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却失去了阅读其他好书的时间。

    有些同学或许会问,不读完,怎么知道好不好?

    有个小技巧——速读。尤其是针对文学类书籍。

    比如,最近别人推荐给我《天意》和《风起陇西》。读的时候,我发现两本书都不太合心意(《天意》的历史桥段太熟悉,《风起陇西》叙述略显累赘),就速读了一遍,没想到这两本书的结尾都很惊艳。

    还有《告别世界的最佳方式》,读着不爽,速读一遍,发现这确实不是我的菜。

    这样,即有了心理安慰,又节省了时间,还能防备一些烂书偷袭。

    注意:速读不适合推理小说,你懂的。

    误区2.读书,必须逐字逐句,认真仔细

    根本没必要,这是小学生的阅读方法。

    真正的阅读高手,应该张弛有度,该快快,该慢慢。比如《论语》,也许一辈子都读不完;比如《斗罗大陆》,看多快都不为过。

    同一本书中,也是如此。比如《1984》,推进故事情节时,可以读快一些;论述“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那一段,可视自己能力放慢速度,好好理解一下。

    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跳读,既然书中说的自己都理解,为什么要浪费时间?

    重要的是,选书时,就该明确这本书该读快些,还是该读慢些。

    这里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网上流行选书法,大多没有脱离“检视阅读”的范畴。

    不敲字了,直接看图吧。

    这个过程熟练几次,很快就能完成。

    注意:我们做“检视阅读”,是为了判断书是不是要精读,“精读”确实会慢一些,甚至很慢,但不等于“逐字逐句阅读”,仍要视内容而定。

    误区3.懒散随意,无目标阅读

    如果光是娱乐,那自然是怎么高兴怎么读。如果想提升自己,那读书时最好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为什么读?是解决问题,还是学习知识?是想读完拉倒,还是想深入理解?

    很多人在考英语阅读理解时,都会使用这样的方法: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

    读书也是如此。带着问题阅读,我们会保持头脑警觉,不但人、书结合得好,甚至还能提升阅读速度。

    为什么有些书可以跳读?就是因为我们带着目标读,和目标无关的,为何要浪费时间?

    误区4.速度慢=理解好

    什么是速度慢?

    如果你用正确的方法精读一本书,获得了很好的理解,那么速度慢是有价值的。

    但大部分人,速度慢都是因为坏习惯造成的。比如,无意义的回读过多,思想溜号,东张西望,读不进去……

    别给自己找借口,80%以上的速度慢和理解好坏无关。如果你不懂精读,速度再慢也无法理解一本书。

    关于精读,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这种方法,以后会写,放在这篇文章里太长了。

    怎样提升阅读速度?建议大家试一试“指读法”,这个方法好几本速读教材推荐,非常不错。说白了,就是用手指当做阅读引导器,引导自己双眼快速阅读,既能不溜号,又能提升阅读速度,最重要的是,立竿见影。

    误区5.读完书一定要记住

    这个结合“误区4”一起来说。事实上,记忆和理解,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最粗暴的记忆,是靠不断重复内容来完成的,很多人小时都有死记硬背唐诗宋词和英语单词的痛苦经历。

    我们读书,不太可能像小学生一样反复重复来加强记忆,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人看完一本书后,第二天就会忘记80%以上。所以,不必为记不住而担心。

    何况,我们读书根本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不是为了重复作者的观点,到处炫耀,而是学以致用,提升自我。

    理解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如果作者说得对(全对),那么我们要找出他的论点、论据,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论证过程,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

    第二,如果作者说得不对(或者只有部分对),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论点、论据,用精密的论述过程反驳作者,这同样能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

    记住,知识仍是别人的;理解,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才会有用。

    误区6.看书多,收获就多……

    未必。分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如果你看的书,都是用来娱乐的,那么你收获的只是“娱乐”,而不是知识,比如你读1000万字的网络小说,对提升自我帮助也不大(事实上也没几本,网络小说动辄一二百万字)。

    第二,读书太杂,这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我自己为例,我读的书不少,类型也多,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互联网、推理小说……反正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啥都能聊两句但啥都理解不深。

    主要原因就是知识碎片化了,不成体系。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看书累死,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这里就要提到“主题阅读”的重要性了。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急需提升的领域,先选一本经典著作,分析阅读,建立知识框架。然后找来该领域一大坨的其他书,通过扬弃,修补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真正在一个领域内建立全局视野和知识体系,以后再也补充新书,也更容易一些。

    当然,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专家,但知识至少不会碎片化。

    难么?肯定难,但却能获得真正的收益。

    回头看看自己的书目,如果把三年内随便读的某领域书目放在三个月内主题阅读,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误区7.迷信书单

    网上总有人推荐书单,骗收藏。

    书单这个东西要辩证地看,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们呢。比如我的目标是通过读书获取知识,那么可以负责任地说,什么“睡前10本书”、“震撼心灵的15本书”统统不适合。

    而且,绝大部分书单,都是良莠不齐,有些书推荐者自己都没看过,人云亦云,就放出来了,有的说不定还掺杂着一些幕后营销。

    看书单,一定要看推荐者是谁,一些业界大V基本上是可信的,他们不会为卖两本书来损害自己的名声。

    另外,如果心有疑虑,请对比豆瓣评分。豆瓣评分大多时,是可靠的。不要看当当、亚马逊的推荐语,非常不靠谱。

    误区8.用书评、摘要代替读书

    洛克有本书,叫《人类理解论》,他的观点我很赞同。

    他说,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板,所有知识和观念都是靠经验得来的,一个东西甜,要尝过才知道,一个东西红,要看过才知道,最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用别人的书评和摘要代替读书,实质就是别人在替我们思考和理解。从小就我们惨遭灌输式教育的危害,长大了,还是试着独立思考吧。

    参考“误区5”的解释。

    误区9.电纸书完全代替实体书

    电纸书阅读,对不需要精读的小说、散文、传记等作品,还凑合吧。

    如果真想认真地读一本书,最好还是实体书。这不仅仅是手感问题,而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很多非正版的电子书,书名、目录、序言、索引是残缺的,没法做到“检视阅读”,除非速读一次,否则难以判断该书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阅读。

    就算是正版电子书,也存在查找论点论据不方便、做笔记不方便等诸多问题,反正我是没法用电子书完成精读。

    电子书可以用,是整理碎片时间的利器,但最好不要用在精读书目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七年蝉龟:说得不错
      • 6d5d1ca47346:呀~我进了好多误区
      • 楚牧:说到kindle我倒是要说两句公道话,kindle除了没纸质书手感好外,做摘录简直好用的不要不要的。我基本上看到写的很好的段落就直接标记,然后一本书读完直接用软件把本书标记的段落导到电脑里,连打字都省了。
      • f1e8cdaadb4c:除了最后一点,其他都赞同。电子书有电子书的优势,如碎片时间利用,快速检索,专业词注释。至于体验,看你用什么工具了,个人认为7.9寸以上pad产品挺好。
      • 大鲁子妈:感觉还不错,试试。
      • Liyin:受益良多
        卡卡读书:@Liyin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你会收益更多。有些文章首页推荐看不上,一些技巧和方法。
      • a05832db24ea:正打算买kindle,你这么一说,又不想买了,哈哈
        a05832db24ea: @ricky_cen 正好请教你,kindle买英文书有国家限制吗?我在电脑上的kindle APP购买英文书,竟然说在中国不给卖
        a7116084793e:@屎壳郎123 我刚买了kindle,很方便,只是中文的太少,其实有条件可买iread和kindle,世界上80%的书都只需要泛读,精读的再买实体书,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卡卡读书:@屎壳郎123 还是买一个吧 90%的书都轮不到精读

      本文标题:走出这九个误区 成为高效阅读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pb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