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谈写作国学与传统文化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吟诵里的古文之美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吟诵里的古文之美

作者: 摄影师阿布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23:43 被阅读38次

    图/文摄影师阿布

    韵 摄影师阿布

    参观三味书屋时,导游指着左侧靠里的角落道:这便是鲁迅当年读书的桌椅了。玻璃块儿下盖着那个“早”字。

    我问:为什么他背对先生面壁呢?

    导游云:当年又不用看黑板,先生在中间念书讲课,七八个学生团团坐着,看书听讲便得了。

    我想起了自幼便学过的课文:

    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 , 他总是微笑起来 , 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摇头晃脑的样子,便是我近来向往着的吟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摄影师阿布

    乍听吟诵,很稀罕很过瘾 。但是在100年以前,也即五四运动以前,它是国学最基本的教学和创作方法。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古时有条件的小儿童,三四岁就开蒙学识字了。到六七岁进私塾时,已经识得三四千字了。怎么识的?靠吟诵。吟诵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得很准确,而且拖长,让孩子听得很清楚。比如《千字文》就是一首十几分钟长的歌。《声律启蒙》,更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等到进了私塾,先生也只是带着小朋友吟诵几遍诗文,便要求“读死书”,死记硬背! 这其实是大智若愚的好办法。因为古文言简意赅,为了突出要点,得把重要的地方,拖长慢读,强调、夸张语音声调。小朋友将文章长短、轻重、缓急、高低读正确了,也就懂了句读,一生读书都不需要标点符号。

    前不久,我朋友请了央视的播音员来诵读自己的诗文。配音声情俱佳却断错了句。如果播音员读过私塾,一定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更重要的是,小朋友此时理解力有限,记忆力却处于最宝贵的白纸期。熟读记忆《四书》《五经》,远远好过了在幼儿园里兴高采烈大唱“排排坐,分果果” , 回家两眼直直看熊大熊二啊。

    再往后,小朋友长成小少年,先生开讲了。有了十年吟诵功底,有了一肚子莫名其妙的诗书文章,又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小朋友们犹如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茅塞顿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作激情爆棚,“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 一个个少年大儒横空出世。

    恰如曹操《观沧海》、 《龟虽寿》等所云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上古时,楚辞可歌可诵,《九歌》还配合舞蹈。汉《乐府》本来就是采集来的民歌。

    唐宋诗词的产生,原来也与音乐有关。遗憾的是,我国古代音乐和其他许多绝活一样,全凭口授心传流传,而不如西方的实验室制度、专利技术那样有精确的可复制性。历经世事变迁,到宋代时已经“曲度不传”, 基本以词谱代替音谱。诗词与音乐脱了节,吟诵便成了主要的表达方式。

    但那时的格律已经完全成熟。“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吟诗也会吟”。过去的正宗文人都要懂音律,所以叫“作诗”,边创作边吟诵 。 勤奋者日更都不是问题, 一生可以作个几万首诗词。但要出精品,求完美,也少不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要下一番功夫。现在的文人变成了”写诗”,讲究不了许多了。

    到了清末,洋务运动废私塾,兴新学堂,西方由戏剧发展来的朗诵传入国内。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白话文,打倒旧文化旧习俗,古诗文吟诵方式大受连累,位于被打倒之列。朱自清在《论朗读》中记载道 :

    “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 ‘摇头摆尾’ 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从此青年国文教师不敢在讲堂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他落伍。”

    传承几千年的古文学习方法,开始式微。

    新中国成立之后,识吟诵文人面临绝迹。从前老先生们聚会,可以行酒令,也可以趁兴口占一绝,诗词相和。如今的中文本科生早成了闷嘴葫芦。传统国学反倒在台湾甚至日本留有薪火。


    [《黄昏清兵卫》](https://www.jianshu.com/p/595a9510916d)之 穷娃娃读书

    我们常以文明古国自居, 现在又提倡民族复兴。但细细思量, 古文明体现在哪里呢?古建筑?那东西是有寿命的,又或早已被“扫四旧”,又或重建得面目全非了。现代建筑像样点的, 有多少是中国大师创造的深得传统文化精髓?

    古文章?而今,确实听得到诵读国学经典。但孩子们像机关枪一样地大背经书,极似英语的hiphop,再无经典诵读中的跌宕起伏、委婉旋绕,更无得圣人之意时的微笑、默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更何况,我们读的所谓古文,只是先人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著作里,被专家翻译过来的一小部分简体字版罢了。仅繁体字和句读已经把绝大多数中国人拒于古文门外。汉语要靠翻译才能懂,再说我们继承了古代灿烂文明,有点难为情的。

    多年来,曾反复欣赏焦晃、陈道明等大家朗诵的诗词,很喜欢那气势和情怀。但总有遗憾,感觉那并不是印象中的“吟哦”本色。 最近百般翻找,终于搜到一些名家录制的吟诵诗篇,还有戏曲家诵唱的“伶歌”系列, 大饱耳福。

    有位日本古董商人, 手下个个火眼金睛。别人请教他是怎样调教店员的。他说:“哪里有什么调教。我只是收他们从小做学徒,天天把玩真品,打破了也不责怪他们。长大了,他们见了赝品,一眼便知了。”

    所以有机会,还是品尝下原汁原味的好东西吧。听点吟诵,品味下正宗的古文之美。或者再努力些,作我们自己的诗歌,找到我们的民族之根,做回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凭栏仙后:诵读而会吟诗作对,而后有大儒出世,的确是如此啊!你一语中的!
        摄影师阿布:@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谢谢!节日快乐!
      • 泗四坊方:尤其是现代快餐式影响,年青人有钱到外国去花,外国一切都好,不知自已的根。文尾观点大赞!
        摄影师阿布:@泗四坊方 就是哦,赞同四哥!🍵
      • 红叶拂水:教育部缺一个国学司司长,你可堪大任👍👍
        红叶拂水:@摄影师阿布 😂😂
        摄影师阿布:@红叶拂水 同去!同去!在主任引领下胜利前进!
      • 红叶拂水:教育部缺一个国学司司长,你可堪大任👍👍
      • 流失的青春:这么博学,你不会是哪个名校的教授吧
        流失的青春:@摄影师阿布 有的教授很年轻的,学识不问年龄😀
        摄影师阿布:@流失的青春 我还没那么老吧?👴
      • 聿禾:文化复兴才是民族的复兴,又感受了阿布的大情怀,好文。
        聿禾:@摄影师阿布 是的,昨晚看了纪录片传承,和你的文相应,感触颇深。
        摄影师阿布:@聿禾 文化复兴要有载体的。听说看唐文化去日本,看明文化去韩国,我没去过不知道。但是看看淘宝和电影院,韩日风欧美风一轮轮拉爆款,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件沉淀镇不住场子啊。
      • 无为菩提:玩真品,不要碰赝品,如果真这样,我们就是不会做诗也会吟了,那我们是不是又要回到以前了。古文能喜欢它最好,因为是老祖宗的东西,就当兴趣爱好,可以一路钻研下去。还是像阿布那样多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了:+1::+1:
        无为菩提:@摄影师阿布 :smile:晚安
        无为菩提:@摄影师阿布 :smile:晚安
        摄影师阿布:@无为菩提 其实我也接触不久。😝不过呢,定高起点,欣赏原汁原味,真的是我多年来的体会。先知道什么是好的,提高品味,再懂为什么好,再拆解方法逆向工程,自行生产,事半功倍。至于学好了穿越到古代,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了,我懒,作业都快交不上了😣😂
      • 无色生香:阿布你是学汉语言文学还是学历史的?还是学音乐、学摄影……的?哪哪都精通👍👍👍
        摄影师阿布:@无色生香 感谢香香糖糖鼓励!
        摄影师阿布:@无色生香 😣惭愧惭愧,我只是为了写作业百般抓瞎啊。😂
      • 一只鸡蛋Growing:大家都欣赏阳春白雪,但最后流传下来的很多是下里巴人,可能是因为下里巴人的群众基础更广吧。我们在讲文化传承的时候总是说要根据时代特征做适应,但苛刻的说适应之后就再不是原来的东西了。
        这是一种矛盾吧,所以那些原汁原味并且只有少数人能欣赏会欣赏的相对来说就更难流传下来。只能说恰逢其时,得之我幸。
        摄影师阿布:@一只鸡蛋Growing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取舍也不见得就是群众自己做出来的。当年的北大,提出“兼容并包”,容得下学贯中西却拥护帝制的辜鸿铭,也容得下革命先驱李大钊,才有了百年香火嘛。
      • 建颐:这篇文章有价值,很受启发!🌷
        摄影师阿布:谢谢美女!:cherry_blossom: :coffee:
      • 中医调理师王宁:耳濡,目染
        摄影师阿布:就是这个意思:cherry_blossom:
      • 26eb327b8060:国学之美!我们都知道那国学的精髓,字里的故事寓意内涵、各种大智慧,可是我们因为经不住那不知其意的难熬,就像是明明那东西吃了是好的,因为口味不好,我们终究不愿下咽。
        对国学只有敬畏之心!
        阿布!从低到高,无处不可。
        智慧之人!
        摄影师阿布:过奖了,美女,我也只是有点感触,刚开始欣赏而已。一起努力!:cherry_blossom:
      • 云清燕:大有收获👍
        摄影师阿布:可以当歌听着玩。
      • 三叶草的成长:最近在读《声律启蒙》,深有感悟,要读出声来,而且是要慢慢地读才能体会到到韵律的美。
        三叶草的成长:@摄影师阿布 要:smile:
        摄影师阿布:@三叶草的成长 要不要听原版的读法?
      • 鸣凤乔:一个个少年大儒横空出世。
        摄影师阿布:@鸣凤乔 :blush: 惭愧惭愧。
        鸣凤乔:@摄影师阿布 阿布👍腹有诗书气自华🌺🌺🌹🌹
        摄影师阿布:@鸣凤乔 恰如青年作家枊永,流行曲填得好,就是考试不第,发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谁知面试时宋仁宗记得呢,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老兄就做个木牌牌,上书“奉旨填词”,收坊曲姑娘们高价。
      • 霖山:好文,学习了!:+1::cherry_blossom::cherry_blossom:
        摄影师阿布:谢谢美女糖糖!预祝节日快乐!:cherry_blossom: :cherry_blossom:
      • 头号联盟听天由己:每次看阿布的文章都很过瘾,人气水涨船高也是自然。

        古文之美,以前过于拘束,只会背诵,尚未体验。或许这也是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诟病吧。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留下的却是那些看似流行的语言。

        若是从小就与古人隔空对话,想来甚是欣喜。真的很羡慕小布有这样大见识的父亲,向阿布学习。
        摄影师阿布:@听天由己 感谢兄弟支持!以前买过些注释版的古文著作,有些内容专家们已经各执一词了。靠自己再去钻研弄懂,恐怕比考大学还难。所以之前的白话文运动,一下子将几千年文化割裂,影响深远。
      • tong言言:中国文字和语言之美,难出其右,很爱,中文的魅力,每每细品,都不禁拍案叫绝,陶醉其中。
        tong言言:@摄影师阿布 期待,也希望给孩子们一起听听呢😛
        摄影师阿布:@tong言言 回头发点好音频给你欣赏。

      本文标题: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吟诵里的古文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vm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