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风筝的哈桑
首语:刷与不刷,朋友圈变来变去,生活却还是生活。
硕士的生活要比想象中的枯燥,博士更是如此。
前几天和我一个博士的学姐一起吃饭,看着她日渐消瘦的模样忽然觉得或许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快乐与潇洒。
她的生活很枯燥,至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如此,如果与本科生相比的话,这一点也许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年纪越来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在一步步迫近,我们或许都再也不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少女了。
她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从来不看朋友圈,这一点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后来慢慢了解到其实很多的博士都不太喜欢在社交网络里刷存在感或者直播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好有坏,褒贬不一,但是渐渐地我开始发现,自己也不喜欢刷朋友圈了。
这个年纪的我,似乎更喜欢安静地读一本砖头般厚的名著,沉迷于某本哲学著作而不可自拔。
有人说,这或许是学习使我快乐,但其实并不是,我总会来玩笑着说“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病”。
提高自己靠的不是刷朋友圈,而是那些单纯而勇敢的努力,因为单纯,所以心无杂念;
因为勇敢,所以不惧阻挡。
有一句话我真的很喜欢:如果你不改变自己交往的圈子和阅读的书籍,那么其实你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经常在想,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天天发朋友圈?
排在首位的或许是那些本就喜欢受到众人关注的人吧。
有一种人真的很奇怪,在现实的生活里特别的低调,从来都不说一句话,但是却沉迷于万能的朋友圈不可自拔。
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心理事实上却并不奇怪,人总是这样的一种生物:越缺什么,就越喜欢秀什么。
譬如,今天去吃了一顿并不那么美味的自助或者大餐,买了几件漂亮的衣服,看了一场并不那么精彩的电影,读了几本格调其实并不那么高的书……
其实朋友圈并不能带来任何的现实生活中的改变,你还是你,你的生活也还是原来的模样。
唯一不同的便是颗点赞的小心心是不是会多起来,越多也就说明了人们越“羡慕”你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自己也就从中得到了某种满足,而这种满足却未必真实。
其实本身喜欢被关注的这一类人真的很好相处,因为他们的时时刻刻都会让别人知道,他们的生活呈现在朋友圈里,而他们自己更像是一只没有秘密的绵羊。
如果把朋友圈比做一个透明的玻璃罐,那么他们就像是自愿走进去里面的一个赤裸的小孩,别人的眼光并不会为他带来丝毫的尴尬,反而却能带来一种即刻的满足。
在我看来,其实这个年纪的满足感本不必用如此缺乏深度的方式,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更加专注于生活本身。
手机时时刻刻不离手,要是别人看到你的消息,一定会秒回,这是一条无可争论的事实。除非有两种原因,你的消息并没有得到回应:一,别人看到了,但是不想回;
二,没带手机。
不要因为一条信息没被回复而觉得沮丧,也不要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反复看有没有人互动,这个年纪的我们不应该只有这一点眼界与格局。
年纪越大,越不敢刷朋友圈回到话题本身,为什么我越来越不喜欢刷朋友圈?
一,真正的朋友其实并不是靠朋友圈来联系的。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其实真的是这样。倒不是说碰到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是交心的人越来越少了。
大学毕业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真心待你的朋友离你渐渐远去,因为我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而新建立的朋友圈往往却又缺乏安全感和真诚度。
大学毕业之后,很少会有四年的时间去和一个人相处,然后慢慢了解,大家都只是场面上过得去而已,朋友这个词渐渐地会被另一个词语所代替“资源”。
当然,这个资源并不是单纯的像《人民的名义》里面那样所说的政治资源,而是方方面面的。
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有做微商、代购的,人脉便是一切,但人脉并不是朋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能陪你哭陪你笑,陪你荣辱得失,而不会只是因为一条简单的朋友圈而与你不再联系。
在我身边也曾有过那样的人,不计得失,总会在你需要的第一时间站出来,他能知道你的尴尬而不去火上浇油,也可以明白你的困境而给你鼓励,而这样的朋友根本不需要太多,一两个,够了。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一个物质至上的年代,哪还有什么真朋友呢?
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很丧的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你。
但我想说,谁都不是傻子,真朋友假朋友,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交朋友靠的是心,而不是朋友圈。
维系友谊更多靠的是实际交往,而不是朋友圈无聊的点赞。
二,刷存在感的方式很多,但朋友圈或许却是最不真实的一种。
喜欢一个人就去表白,难道凭着几句朋友圈里的酸不拉唧的话人家就能明白你的心意?
要做一件事就去做,难道发个朋友圈就能使这件事的效率更高吗?
朋友圈里有很多打卡背单词的,结果呢?第一天还行,第二天凑活,第三天便没了……
发一个朋友圈,立一个flag,或许只能让别人看到你或许并不是那种可以坚持到底的人,而并不会起到真实的效果。
很多人发了,就以为做了;
把朋友圈的生活,当做真实的生活,渐渐地也就迷失了,忽然有一天关了手机,才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有。
很多时候,无数的例子都证明这一点:说出来的梦想,往往会流产。
于是你看到平时名不见朋友圈的人忽然成功了,以前的胖子忽然变瘦了,学习不好的忽然逆袭了,考研没希望的居然靠的最好.......
而你呢?
昨天立下的flag,过两天就忘了。
朋友圈的每一张图片都修的完美,但是你还是个胖子。
发了那么多精致的美味,可味蕾却找不到一丝回忆。
有那么多的“朋友”,却没有一个是真心的。
你忽然间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在真实的努力,而只有自己在虚假的活着。
你的生活被无限的切碎,你居然还在为一个赞而焦虑,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自己不努力,刷无数次的朋友圈,依旧只是如同给一件破衣服打补丁,你还是你,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
套用一句很俗的广告语:改变,只在于行动的起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年纪,不要去做朋友圈里的绣花枕头,而要去做自己横刀立马的伤痕英雄。
三,朋友圈,一个提醒我时光老去的地方。
这一点其实和上面的说教不太一样,这是一种很真实的感受,但是如果你不曾想想上面的思考,其实时光流逝也无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这个年纪最怕听到的三件事:
大学同学忽然发达了;
最好的朋友忽然结婚了;
父母忽然生病了。
这每一件事都告诉我:时光还年轻,而我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就好像你无法阻挡冰雪的融化,无法阻挡春去秋来,无法阻挡流云飞鸟。
就连曾经的那个老夫子也无奈地说: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那个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会觉得一切匆匆。
总觉得世界那么大,而自己却连买机票的钱都没有。
那么多美丽的风景还未来得及欣赏,那么多有趣的灵魂还未来得及邂逅,那么多真实的故事还未来得及品尝。
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很局限的地方。
我每天都在提醒着自己明天会更好,因为明天我一旦死了,生活便结束了。
其实这样的一种丧,反而给了我某种真实的力量,一种反抗的欲望,促使我更加的学会真实的度过每一天。
真实而有趣的生活,一天便够了;无聊而虚伪的日子,一万天都仿佛是一天。
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一刻意识到这一点时,你都不曾改变。
岁月如果带走了你的年轻,那么也一定给予了你成熟的果酱,甜蜜而沧桑。
或许并不是年纪越大越不敢刷朋友圈,而是年纪越大,越渴望真实的阅历与生活。
都说春风不解风情,可你可曾驻足徘徊,只为一份无功利的欣赏?
少年时,渴望白马青衣,踏遍江南风雨。
而此时,只愿关闭手机,细品人事沧桑。
刷与不刷,朋友圈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但,若本无期望,你又怎会失落。
网友评论
这一句感同身受。
这个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