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又名:《湖畔杀人事件》)作为一本东野圭吾的非代表作,读完之后真的是没有其他的作品过瘾,但是还是觉得有一些问题,仿佛又一次到达脑海中。另下文含部分剧透,未看者慎入。
替他选择?
几个家庭的父母为孩子在别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期待他们考上私立高中。家长们坐在一起的讨论,应该是代表了最为主要的看法。其实不管在日本还是其他国家,或许持有相反意见的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读起来不过瘾的《湖畔》,还是有话要说不是孩子亲生父亲的俊介与其他的父母意见不同:“……我只是单纯的怀疑,让孩子接受严格的入学考试,到那种学校就读有什么意义。如果是孩子本人有强烈的意愿也就罢了;由父母擅自帮他们决定未来的出路,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件好事吗?”
当然,反对的父母说:“ …… 难道你认为十一二岁的小孩会考虑未来而自己说要读私立中学吗?哪个小孩不讨厌读书呢?”
………………
小说开篇所展现的是一个多么陈旧的话题啊!但是它仿佛永远无定论一样。
恰好在看这本书的那天中午时候和一位朋友聊天。我的言语透露出对于一些高中名校的崇拜,而她却给我讲了自己在其中的一所学校,在重点班被老师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老师非常明显的态度让我有些难以置信。班上是有那么多考上清北的学生,但是大家好像也早已没有什么联系。
那样的学校,比我所待的地方压力自然大很多。而她讲完自己的经历后,特意加了一句,以后绝对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考这些高中,让他自由发展。
不知怎的,我第一个念头是不信。有不少父母,还是倾向将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
此时,真心实意的觉得自己所经历的压力不会施加到孩子身上,当到了那一天,可能被迫的还是选择了“驱赶前行”。这样的故事在某乎上见过,在北京等地好不容易站稳脚跟的外地父母,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唉,其实已经输了)。
脑海里还联想到许多相似的事情。每一次的诺言或者誓言,都是真心,而每一次的违背,也都是真心,真的觉得无法做到。比如情侣之间真诚的海誓山盟和后来真心的背叛;又或者是历史上那些权臣发誓不操控朝堂的梗……脑洞开太大了。
这种事情,可能真的无所谓对错,因为人性如此。父母如果选择了让孩子自由发展,面对的是一个成绩不怎么优秀的局面,或许会懊悔不已,自己怎么如此心软不好好督促,给他报辅导班,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学可怎么办(当然这是最普遍的世俗观念,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认识)。
如果选择了强加管理,补习班不断,学习几乎占据童年的全部,结果后来考上了好的学校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因为父母过度的管控而断绝关系(前段时间有一个类似的新闻,某年的理科状元)又或者出现其他的问题。
列举的极端情况无非想说,这样的事情上,真的是没有办法去假设,因为人会本能的放大没有经历和选择的那一项所表现出来的好处。
父母的角色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要考试拿证的时代,有人说,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学习和考试,多可怕的一件事啊!
来自网络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出了几分现实。这可能是需要一个全方位才能的“职业”,难度着实很大。
《湖畔》中的父母,不少人是“疯子”。疯狂的用金钱和女性的肉体去进行交易,现实中荒诞至此的肯定极为罕见,而这样放大版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牺牲”,其实是对父母培育下一代中作出牺牲的极端化。
有一些牺牲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也就彰显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但是有一些,确实带有不合理色彩。
当然,一般新闻所展现的,多是母亲用个人的牺牲培养孩子。记得看到过一个新闻,大概是17年的时候,上海某中学的一名女生考上了复旦大学,她的母亲在学校介绍教育经验。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是很清了,但是大致是诸如母亲和孩子多少年(好像是六七年吧)没有看过电视、玩过电脑、每天陪写作业,总结起来就是妈妈的个人生活几乎为零。
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有说自己要是被这么培养到高中毕业,估计想自杀。有说她妈妈这样完全没有个人生活是很可怕的啊。还有说,女孩牺牲这么大才考了个复旦,唉,以为最次也是清北呢,那个学校里重点班都都出国上世界顶尖大学……
这真的是牺牲过了火。母亲只是一个角色,人的价值是在不同的角色里,还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个学习很好的邻班同学,妈妈专门辞职在外面租房子陪读,给她做饭照顾她,这无形中已经是很大的压力了,结果还给她说:她要是考不上xx中学,自己的辛苦就白费了,云云。后来那个女生统招线是真的差了一些,中考后再未见到,也没有认识的人打听,只记得一起上晚课的时候,她的英语真的很棒,我很崇拜。
于孩子而言,真的是巨大的压力,这种不能辜负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牺牲、期待比自己的追求、理想、目标更容易让人难受、心灵窒息。
于父母而言,努力的做好父母的角色当然是没有错,但是首先你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夸张一点说,不能变成孩子的“附庸”,一切围着孩子转,这种情况下,通俗的说,孩子满足了你的期待倒也罢了,如果与期待有差距,带来的将会是极大的失落感和迷失感。不会有人乐意接受,自己牺牲一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牺牲了自己许多娱乐活动,培养出的孩子却是如此“不争气”。(当然争不争气也只是父母主观的判断)
教育与考试
小说中的父母已经给几个孩子找了专门用来补习的私家别墅和辅导老师,但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考上私立高中,通过种种关系,给入学考试出题的相关人员送金钱。当俊介知道后,又和这些“疯狂”的父母有了很有代表性的对话。
“万一要是落榜了,所有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那样子他们不是太可怜了吗?”
俊介说:“但学到的知识并不会毫无用处。”另一位爸爸一声冷笑,“为了考试所读的书只能用来考试而已,这是常识啊!”
对话就像是两个响亮的耳光,不言自明。
只能说,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权钱交易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接受,因为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判断方法。
但是小说中用金钱、女性的肉体而进行试题的提前获取,因为被抓到把柄,而下手杀人的某个孩子,因为要保护孩子,而联合起来毁尸灭迹的一群家长。果然是一群疯子。
故事很短,看多了套路的人自然觉得毫无期待感,结尾的意犹未尽,可能一方面是觉得和其他作品相比情节架构上的简化,另一方面,大概是犯罪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已经显示“全书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