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莎士比亚“练了内观”?

作者: BuleCAR | 来源:发表于2021-04-07 00:13 被阅读0次
    摘自《叔本华治疗》里对叔本华的一次团体治疗中,潘蜜“隐修”的这段描述,矛盾而深刻地质疑着宗教所带给人的究竟是什么?
    Q:如果莎士比亚练了内观,那么“定了”,还会写旷世的奇文吗?

    首先,莎士比亚“定了”,此莎士比亚就非彼莎士比亚了,他写的东西肯定是从此莎士比亚的角度去理解、体会、感受及表达,也许此莎士比亚的作品确实会有一些变化

    其次,旷世奇文仅仅指目前莎士比亚的作品的话,那确实,莎士比亚写这些作品的情景不在,可能就算是莎士比亚不练内观,他也不定能写出一模一样的“旷世奇文”出来

    再次,如果不是需要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奇文,那么彼莎士比亚(练过内观,“定了”的那个)就一定不能写出旷世奇文吗,他的文学修养、功底、阅历等等,仍然不变,变量的只是他的心态,或者是“定了”的状态,就一定可以让本来是旷世奇文,变成是普通三流之作?我是决然不信的,当然,保险一点,回答最起码是:不一定。

    所以回答是:莎士比亚修内观与否,与是否会写旷世奇文,关键点不在于是否修内观,而在于对旷世奇文的判断标准,以及莎士比亚本人是否是那块写旷世奇文的料

    当然,你也许还会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定要在那个情景下才能写,如果莎士比亚修了内观,那当时的作品真的就有可能没有了。

    我其实想说,关你p事。不,我们不能这么粗鲁。也许,没有莎士比亚还有沙丘比亚、还有孔丘比亚、孟子比亚呢,他们也能写十四行诗。

    我们不能因为有莎士比亚这样的人才,就阻止人家修内观,因为修内观,达到“定了”的状态,不能写十四行诗,然后就遏制别人的行动,一定让其不要追求幸福的本质,活得更平和吧。


    想起《心灵捕手》里天才少年的老师想让主人公在数学上有所建树,而不停的逼他;而少年的心理咨询师则说他只是一个年轻人、需要有年轻人的生活等等,因此两个大人吵成一团,而恰好被少年撞见。

    背景是少年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异禀,但因为其原生家庭等各种问题,成为品行障碍的问题少年,他的老师不得不请心理医生来治疗少年,让其能够正常的在数学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听起来似乎是个天才的成长之路,然而天才成为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学习、恋爱、和同伴玩耍等),真的阻碍了他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谁又能剥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谁又能说,因为他有数学方面的才能,就一定要奉献给数学呢。

    如果有个人又喜欢数学,又打心眼里要为它奉献终身,这样的人是否更合适,很显然,少年的老师就是在这条道路上,然而,老师想像个传教士一样让他的学生也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他就偏执和执著了


    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你问莎士比亚修内观的问题,你问过他本人了吗,他愿意修还是不愿意修,他“定了”,如果出不了好作品,是否世人就会不满意了,认为他是莎士比亚就一定要出那样的作品呀。嗯,也许正是这个想法,才让我们问出那样的问题来。

    为什么莎士比亚就一定要是莎士比亚呢,为什么他不能是杀死比尔呢。

    少了一个莎士比亚,还有千万万个莎士比亚站起来。


    说完这些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想,这些都是诡辩,根本就没有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

    确实,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我们也许误解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没有了莎士比亚就不能运转的,就算是莎士比亚,那个文化的形式可以一代代流传下来,但总有一天,他也会随之成为过去,历史的长河中他也只是沧海一栗。

    我们在乎的那些文化、哪怕是文明也算得了什么呢?

    问题来了,如果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都是暂时的,那么永恒的又在哪里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如果莎士比亚不再是莎士比亚,那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又该何去何从,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变成哪样了,还需要我们这些凡人追求些什么呢

    以及——

    宗教带给人的到底是什么?

    今日卡牌/恨必须有爱,爱恨两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莎士比亚“练了内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cy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