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 读书· 推文汇总简书伯乐推文汇总墨海
究竟怎样才是自由的——读熊培云作品《自由在高处》

究竟怎样才是自由的——读熊培云作品《自由在高处》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3-12-08 09:04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本书在书柜里高搁已经数年了,每一次翻开来,总觉得难度比较大而放弃,翻开一次,放弃一次,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展开来阅读这本书。

虽然说挑战自我挑战阅读,这样的话说了不下千百遍,但是遇到一些比较难啃的书籍,往往是浅尝辄止,不肯去动用大量的脑细胞面对。

但这一次,网研社的共读,涉及到了这本书,再也没办法逃避,再也没办法不去面对,只有老老实实的低下头来,与它面对面的相处。

2

先了解一下熊培云老师吧!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作家,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南方周末》专栏作家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理想国译丛主编委员,京东文学奖评委。

熊老师主要从事政|治传播学研究,研究领域为新闻评论,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农村问题等,需要作品有《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

3

《自由在高处》是2011年出版的,至今已经是12个年头了,这本书一共三个部分:

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演讲与独自。

这本书是另一本《重新发现社会》的重要补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其中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4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慈悲与玫瑰》中,看到了一个叫子华的哲人对生存状态进行了分类:全生、亏生、迫生。

对于全生,觉得好理解,我想到了另一个词语叫全人教育,或者说叫全老师。

特别是小学老师,要培养的是人的小学时候,那就是要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这个要会,那个要懂,也有陌生的领域,只有你带给孩子的世界。

记得从河南走出去的马玲老师,就获得过全人教育奖,获得了十几二十万的奖金,是一个莫大的殊荣!

5

那什么是亏生呢?

就是指生命的需要只有部分得到满足,亏损的状态越严重,对生命的价值就越不尊重。

这个词语,让我想到了很多人的童年时代,童年里亲情的缺失,爱的缺失,生命就造成了巨大的亏损。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弥补,说的就是亏生的状态。

一旦有亏生,就对光明特别渴望。

6

想起了一部电视剧《长月烬明》。

男主角澹台烬,黑暗里行走了500年,稍微遇到一个对他好的叶夕雾,就看作就是生命的救赎。

又想起来教室里一些缺爱的孩子,在心理上,我总有一些偏袒,接触的时候,总会尽可能的给予更多的爱与呵护,多少少也算一些弥补,让这些孩子们的亏生状态,或多或少有一些改变吧!

7

对于迫生这一词语,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各种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还要承受着自己厌恶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得自由,要遭受耻辱的活着。

我们当下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人,多少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呢?

多少人没有承受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

又有多少人是得到了自由在活着呢?

8

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都可以抛弃,但是熊培云老师却说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不自由,仍可生。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会感觉着自己处于迫生的状态,也就是强迫着生存的状态。

这个状态,我们要解决的,要面对的是迫还是生呢?

9

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这样的话语,面对的状态是生,只是把命运放在死的对立面了,这其实是严重不可取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每个行业工作中的忙碌,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之后,吐槽一句:累死了!

难道是真的累死了吗?完全不是,这种状态,只是失去了自由的一个场面,而生命却是完好无损的。

就是说,我们要先面对“迫”,要先解决掉“迫”,把生命中在生活的层面压过来的各种忙碌,各种煎熬,各种挣扎处理掉。

这种生活中的紧迫,强迫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生命无关,应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途径吧!

10

失去了生活中那么一点自由的状态,我们都有选择毋宁死,那么这个社会中,几乎是没有几个人可以活着了。

所以说生与死不是我们的选择题,在生命的最后,你不选择也得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那一天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是如何生?如何自由的生?如何有尊严的生?

11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包括上师范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所以往往食不果腹,一直在努力活着。

那个时候,努力地跑着采访,写一些稿子寄往电台,去换取一些果腹的票据。

那个时候,还在用文字触碰这个世界,曾经有一句话说:一张邮票就是我的一顿午饭。

惹得许多网友写信来的时候,信封里面就夹带着一张可以返回的邮票。那时候多纯真,因为这样的友谊,让我在经历黎明前的那段黑暗时候,内心都在期待着光明的到来。

就像熊培云老师说的那样:不论困境如何,要积极地做事,要保持生命昂扬的本性,还有进取之心。

12

熊培云老师说:生命是可以选择的。

选择怎样活着,选择用什么方式活着,选择活着的状态,选择活着的尺度。

关键是你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你对这个世界有怎样的认识。

在编制里,受着大环境的约束,这是不自由的。可是,在这个大环境里,还有这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写作,绘画舞蹈,练习书法,利用假期节日,去旅游去逛逛大千世界,这也都是许可的。

重要的核心是,你想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你想让生命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里?

熊培云老师说,知道自由在高处,那么生命就是自由的。

13

高处,又要如何理解?

熊老师告诉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人类也要不断进步,作为我们自己,去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去提升自己适应的能力。

一个环境不合适,换一个环境也是可以的,多元化的选择,带给生命的,就是自由的选择空间。

这时候,就可以理解自由为什么在高处了。

14

如今的网络如此普及,各种行业里,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平台。

从之前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微信,公号等等媒体雨后春笋的崛起,使得这个社会成了公开透明的,任何事情,在这个环境下,都无从遁形。

能够把握自己内心的情怀,能够拥有精神的独立,那么你就是自由的。

独立自己,盘活自己,信仰自己,忠实自己,然后就是自由的了。

相关文章

  • 读《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 十一月下旬书单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朗读者》哈德·施林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

  •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给孩子(高一)找书。家里买了一些书,大多也都是依据各种给高中生的书单买的,然而很多都显得难度有点高,孩子虽然在努力...

  •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

    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

  • 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感悟

    继续接着昨天的摘抄。黑体字是我的摘抄,黑体字下方未加粗部分是我的所思所想。欢迎各位提出评论提出批评。 5.一个人生...

  • 一生所求,无非真爱和自由

    今天我们不谈真爱,说自由! 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自由在高处》,熊培云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我在逛书店的时候无意发现...

  • 如是我读熊培云

    本期推荐: 《自由在高处》《这个社会会好吗?》熊培云 熊培云:新闻工作者。《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南方都市...

  • 评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闪耀着自由精神的光芒,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

  •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摘

    幸福不过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时的额外所得。 任何以屈服换取的“舒适”都是不牢靠的。

  • 自由究竟是什么?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究竟是什么?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翻开书页,我看到作者熊培云也玩微博,这个共同点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究竟怎样才是自由的——读熊培云作品《自由在高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frgdtx.html